学子眼中的高考作文
去年我省的高考作文是“这世界需要你”,高考结束后,我和考生吕林进行了交流,高考之前吕林进行了多次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其中有一次的题目是“呼唤”。吕林在作文里引用了“中国人在日本大地震后抢盐”素材,他的主题是:我们要呼唤理性。有了这次训练,吕林又把“理性”搬到了“这世界需要你”中,他的主题是:世界需要理性。“抢盐”的素材以及“理性”的立意,吕林至少在三次作文中使用过。一次模拟题目“生活的品质靠什么支撑”,吕林的答案也是“理性”。
作文就像数学,也有程序,这是绝大多数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作文。大多数考生的论据主要集中在史铁生、霍金等几个人身上,还有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篇篇如此。精明的书商投其所好,编写高考作文秘笈等书籍,为学生提供模仿的作文模式,更有甚者,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都准备了大量“宿构”的话题类型作文,或者可以任意套用的材料,到了考场上,无论遇到怎样的作文题,考生选择一个类型“套写”,或变人称,或添或删,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这样以逸待劳,应对高考作文。
曾看过这样一段学生写的关于高考作文的文字:作文天天写,考试次次套。怎么套?怎么套得漂亮?怎么套出高分?语文老师网罗各大门派秘籍宝典:破题、承题、起讲……我们被千万次地告诫,牢记考试作文的套路才是确保高分的法宝;我们早已经僵固了写作思维,我们屡屡尝到了“按套路出牌”的甜头……
以上文字让我们看到了部分学生的无奈,但高三学子在考前应该理性地看待作文。
高考作文考什么
高考作文考核的是写作水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是一道特殊的题目,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多方面能力、多方面学识的一种巧妙的艺术综合。
从学科来讲,语文包括语言学和文学,语言学比较接近科学,而文学则是艺术,前者偏重工具性,后者则偏重人文性。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学生的写的能力,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才是审美、素养等其它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两者很难分开,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所以高考作文必然涉及到文学的考核。
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性写作,与平时个性化的写作也有所不同。许多人更看重那种能充分表达个性和创造性的、不拘一格的文章。但高考作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限定的,例如问题的限定,话题的限定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着镣铐跳舞”。对考生来说,超越了限定,就是偏题,甚至跑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要求他们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的写作,那恐怕是更高的甚至有些过高的要求了。高考是面对大多数人的,具有选拔性,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有明确的要求,才情的发挥也在要求的框架内。
去年高考全国17套试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7套,话题作文3套。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形式,都放宽了各方面的限制,但都规定了范围。高考作文命题的总趋势是趋向综合性、实用性、思辩性,在审题上开放与限制并重,内容上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人生,形式上灵活,突出现实、理性、人文的特点。
如何面对高考作文
一是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品质,这必然反映到自己的写作中,文章能有个人风格或气息的印记,便更加真实可感,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二是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脉清晰,层次分明,是思维条理的要求,也是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
三是注意审题立意。看清题意,看好限制的范围,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要正确理解所给材料或标题等暗含的意义,选准最合适的角度,这从而拥有思想的自由、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而过于偏激,消极颓废,难以写出健康积极的文章。
四是要有生命力。文章生命力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考生在文章中要显示出自己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材料丰富鲜活,关注现实,富有责任感,注意解决具体问题。
五是要写自己最熟悉的话题。只有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有感染力。作为考场作文,拉近考题与个人生活的距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是要体现自己的语文素养。通过文章表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不使用方言土语,不使用不规范、不成熟的流行语以及网络语言等。
七是文体要鲜明。“文体自选”这与“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并不相悖,“文体不限”决不是“不要文体”,“不限”是可以选择记叙文,也选择议论文,也可写成散文等。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的,各种文体都有其相对应的写作要求。同时考生还要看话题适宜什么文体。
八是注重细节。在写作中,还应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标点符号,写准每一个字;分段也要合适;注意书写工整清楚,书写很容易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作文,应该是生命的本真;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直面生活、直面生命,应该是作文的最大追求。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考生在考前应该科学备考,考场上收放自如,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优秀的文章。
文章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