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应该如何备考呢?
作为高三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业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作文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完全轻松取巧的方法是没有的,但是,教师总结出一些经验,帮助学生走一些捷径还是可以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整理和理解。
一、指导方法,让作文章法有据
作文高分,一直是高三学生追求的目标和梦想。高三学生作文水平要再上一个台阶,教师不仅要在积累素材和情感上着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如何审题立意、如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选择写作材料和立意构思,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作文模式及套路。
如:新材料作文要注意审题立意,从抓住材料涉及的对象,分清对象的主次,理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揣摩材料的情感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的原因,辨析人、事、物等诸方面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比如设计文题:从直线、曲线、等腰三角形、梯形、不完整的圆中任意选择一个图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学生经过思考,由图形想到其象征意义,再由此联想人事,最后立意拟题。比如,由直线想到无尽的人生之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在人生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拟题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有了思维样本,思路就打开了:可以把曲线想象成波峰浪谷,想到人生有辉煌也有失意,拟题为“风风雨雨话人生”或“平平淡淡才是真”;可以把三角形想象成金字塔,底层越宽越牢,能够达到的高度越高,由此想到了要重视基础,拟题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以把梯形想象成舞台上的角色,主张“在生活的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以把不完整的圆说成是人生的缺憾,想到维纳斯虽然断臂,却是公认的美神,拟题这“缺憾也是一种美”。
通过训练,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文章的立意就不会流于俗套,于是出现许多立意新、构思独特的好文章。
二、因势利导,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总是学生写、教师课堂讲评,课堂上教师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虽然听得高兴,但课后收效并不大。高三在紧张的复习时间中穿插作文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首先要重视积累,让写作有材可用。写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然后厚积薄发,所以积累必不可少。通过名著的阅读,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也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其次课堂上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可通过口头作文,拟作文提纲,讨论与交流等方式来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养成找老师面批的习惯。通过面批,不仅能很快掌握写作要领,而且与老师的沟通也加强,有了感情投资,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
第三,重视范文的力量。很多学生也很想写好作文,只是苦于积淀少,生活阅历简单,间接的体验也少,很多学生整天埋头做题,两耳不闻窗外事,语言的敏感度降低。因此让他们多看优秀范文和报刊时文,了解写作的模式和吸收新鲜素材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作文训练要重视文体,发挥学生的写作优势。新课标对文体有较严格的要求,高考作文的体裁一般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高三学生经过几年的写作实践,一般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有的同学看问题较深刻,胸怀古今,喜欢写议论文;有的同学擅长描摹万象,编述故事,喜欢写记叙文;有的同学多思善感,即物咏怀,触景生情,喜欢写散文。文体自选,才更能发挥学生应有的写作水平。写什么应该“像”什么,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要认真考虑内容和形式。
第五,创设限时作文环境,培养应试作文能力。有的学生习惯于三五天的“精雕细刻”,课堂上就是写不出东西来。如果不改变这种写作习惯,即使这个学生平时文笔娴熟,也不一定能在考试中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高考作文一般需要一小时左右,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由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形成文字,没有平时的强化训练就难以适应。这种被一些人大张旗鼓反对的“违背创作规律”的做法,被证明在实战中是行之有效的。
文章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