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立场检视高考作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从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则是“焦点中的焦点”。但对于社会和公众来说,则似乎在与一个怪圈较劲:你越是关注,高考作文越是不长进,甚至有可能弄出一个恶作剧——让你在失落中关注,关注中失落!
与往年一样,今年全国和各个地区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出笼,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从各大门户网站争分夺秒推出高考作文专题中可见一斑,但是,枯燥和乏味的感觉似乎产生得更快,让我们对高考作文深陷复制和矫情感到难堪和无奈!从“全国I卷作文题目:期待成长”到“北京作文题目:竞争与诚信”、“上海作文题目: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从“湖北作文题目:旧书”到“江苏作文题目:拒绝平庸”、“广东作文题目:回到原点”,从“四川作文题目:总想有一种期待”到“重庆作文题目:情有独钟”、“安徽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等等,在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徒生感慨:命题者到底想考察学生什么能力呢?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哲学家还是辩论者呢?抑或是让学生猜谜语呢?
这一切,恐怕只有天知道!
如果说考生一味罗列材料,缺乏深度思考,导致文章内容肤浅,难以给人启发,是一种通病的话,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形成就与高考作文的导向有关,正是这种无目的的导向,把考生引向了“邪路”——“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时间在流逝”之类题目面前,考生如果不投机取巧的话,怎能完成干巴巴的“考试任务”?
事实上,在这些玄妙的题目面前,不是让考生从现实出发,而是让考生根据“准备”写作,必然导致学生们从课本中或已知的诗词文句、已学过的课文中打转,使文章和现实生活完全处于隔离状态,在现实感严重匮乏之余,只能让考生“为作文而作文”、“关起门来作文”、“玩文字游戏”。恐怕一些作家也不可能在“总想有一种期待”、“情有独钟”之类题目面前妙笔生花吧?更何况是在高考考场上。因此,可以想象的是,作文华而不实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曾有学者明确指出,历年高考有那么多考生采用相似的材料和结构,写千人一面的文章,翻开作文簿,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是人云亦云的意识和思想,味同嚼蜡的公式化语言就理所当然地充斥于学生作文——不仅思维内容在复制,而且连语符也在连篇累牍地复制。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所谓的空洞的高考作文导向造成的失语症有关。
文之未作,主题先行,由此造成了对学生写作自主权的剥夺。道理很简单,当调子被定下,主题被圈定,形式被束缚时,学生除了依葫芦画瓢,还能做什么呢?还有除此之外的选择吗?
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教育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学科的训练,使学生不具有相应的人文思考能力和足够的人文素养,由此,当他们面对如此富有思辨性、哲理性、人文性的作文题目时,必然是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人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又需要得高分,最后只能复制。这难道不是母语教育的最大悲哀吗?
高考作文的复制和矫情是我们必须跨越的陷阱,在批评学生作文虚假的同时,检视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更为重要,这也是满足公众人文期待和公民教育的应有之意。
文章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