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真实才是高考作文的灵魂?
随着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亮相,社会关于这一话题的议论随之开始,这种每年都会来一次的语文作文大讨论,几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名师名导到贩夫走卒,一道朴素而平常的高考作文命题,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议论和期许。
对于高考作文的评论,我们可以尊重和容许不同的群体陈述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脱离了作文本身的要义,而被人为地注解进太多的社会意义,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高考作文就是应试试卷中的一篇作文而已,它所要考核和量化的,就是通过这样一道作文命题,去考查学生的国文写作水平,包括思想观点的提炼,所给材料的选用,以及文字语言的应运等等。和其他高考试卷科目中的命题一样,原本就没什么太深的含义。而作为参考的学子来说,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出自由而有主见的思想,真实而感人的情感,就是一篇能得高分的好作文,根本与什么考量社会教育责任,担当社会文明和进步不搭界。更不用说期待一道高考作文命题,就能够培养出文化精英,担当起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宏大作用。
笔者想说的是,高考作文最大的价值在于一道朴素的命题背后所涵盖和孕育着的是,启发并考察考生对于某个领域或某个话题所作出了怎样的思考?并在自我思考自由的前提下。考生们又有着怎样的思想主见、多元表达?唯此,再没有其他任何的用意。
同样,对于评阅考生们作文的评卷者而言,能否用这样的眼光和认识去评判作文试卷,其意义远远大于试卷本身所要考生们陈述和表达的。而关于华丽文采、繁缛修辞的运用,不过是一件玄幻的外衣而已,拥有睿智的头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高考作文与巨大意义无关,与宏大叙事无关,自由与真实才是高考作文的灵魂。崇尚思辩,崇尚自由,我们读书作文的真实目的,原本应该如此。
名师在线高考作文切题最重要
所有的作文都是限制性的,都要“根据要求”来写作文。这个要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往往是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至少它是有个写作指向的。这对高考作文来说,更是如此。
准确把握题意是立意前提
《考试手册》中“选材立意能力”的第一点就是要求“准确把握题意”。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也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看图作文,都有一个正确解读、准确把握题目提供的语言信息,捕捉命题的意图,了解作文的范围、要求和限制,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并进行构思的过程。准确把握题意是立意的前提,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优劣。
就命题作文来说,能否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的要求做文章,既是对写作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的有效检验,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的质量。“准确把握题意”实际考查的是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一般要对题目逐字逐句地推敲,仔细辨析题目或要求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便确切领会整个题目的主要意思和主要精神,如“悄悄地提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提醒”是中心词,意为“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是写作的中心。“悄悄”是修饰语,意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不惊动人”,是写作的重点所在。然而,要想把内容表述得好,却又是不易的。这个题目有一定的表述要求,如:要有原因交待,不能是无缘无故的“提醒”;要有动态性描述,对“提醒”的方式及效果要进行生动描写;要有场面感和情境意识,也就是要进行场面描写,突出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对比性关系。这些潜在性写作要求,可以有效地区分考生。它不是仅仅在选材新颖与否和立意深刻与否等内容方面判定高下,而更侧重于表现形式是否恰当和丰富。
对题目展开适当联想
对有的题目,除了字面本身的解释,有时还要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可从比喻义、联想意义着眼,如“面对大海”中的“大海”、“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这道坎”等。还有的题目除了明确文章的表现对象和写作意图,还要考虑文体的选择。它们会直接影响文章“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如“有味”,题目本身是一个明确的肯定判断,有着鲜明的情感倾向。审题时应思考,“有”相对于“无”而言,是一种主体的确认,带有浓重的主观倾向。这种判断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它当然包含理性的思考,但这种理性在这样的判断中反而加重了“感性”的成分。所以,这样的一种判断的获取就不会只是一尝即有的感官的条件反射似的自然反应,也不会止于事物表象的浅尝辄止,还应该包含咀嚼回味、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透过事物的表象又有新的独特发现。“味”是“味道,滋味”,可以是有形的、可感的,是通过味觉或嗅觉器官感受得到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抽象的,是一种“情趣,意味”。“有味”这一组合显然不只是指有形之“味”,指具体某种食物味道美,而主要指经过某事感到了有兴致或有情趣。这种“有味”是在亲身经历中,仔细体会后的所得,是一种认识的深入,情感的升华,思想的深刻。
文章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