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家长在问“如何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在幼儿园怎样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如何对聋幼儿在语言训练中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怎样训练感统失调孩子的语言能力,脑瘫宝宝如何科学完成语言训练???
误区一:“如厕训练”越早越好很多家庭都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宝宝如厕训练应该越小开始越好,经常能看到家长们不辞辛劳地给尚在襁褓中的宝宝把尿,进行着如厕训练,并认为这样会让宝宝尽早摆脱“地图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其实,在18个月之前,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达到能够控制大肠、膀胱和肛门组织的地步,所以即使从1岁开始训练,宝宝能做到基本自理仍要到2岁5个月左右。因为小宝宝的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即使膀胱积满了尿,也感觉不到尿意。所以,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而定。其实宝宝的如厕自理行为就像学走路一样,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它的顺利完成不取决于父母的主观愿望,而在于宝宝动作与心智两方面的成熟度和它们的完美配合。有调查显示:越早开始如厕训练的宝宝,其训练期也较长。例如一个从1岁半开始如厕训练的宝宝,到2岁2个月时才完成白天的训练,共花费8个月;而一个从2岁开始如厕训练的宝宝,到2岁4个月便完成了训练,只花费4个月。绝大部分宝宝是在2岁4个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训练,到3岁左右完成夜间训练,并且男孩所花费的训练时间要超过女孩。所以等宝宝真正到了适合如厕训练的年龄再开始训练,会使他的如厕自理能力培养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误区二:穿开裆裤有利于如厕训练穿开裆裤会使宝宝的小屁屁暴露在外,易受细菌侵染。最好让宝宝穿封裆裤,防止污物入侵小屁屁,特别是女宝宝。从小把尿能训练宝宝定时排便的意识在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达到能够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时,把尿只是锻炼宝宝条件反射的意识,并非真的想“尿”。误区三:宝宝应该去卫生间,而不是用坐便器不管是选择幼儿马桶坐垫、宝宝便盆或是绒毛垫、有扶手的椅子等,这都取决于你。有些妈妈对坐便器有成见,坚持认为只有洗手间的马桶才是大小便的地方。用宝宝坐便器会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宝宝每次用完都要清洗坐便器。如果宝宝习惯在坐便器上进行如厕训练的话,那就用吧。宝宝如厕训练对照清单你得等到宝宝真正准备好再开始训练,这样,整个过程对家长和宝宝来说,才不会太痛苦。在决定训练如厕之前,最好对照一下基本清单,看看他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大便有规律,柔软成形。能把裤子拉上拉下。模仿别人上厕所的习惯(喜欢看你上厕所,想穿内裤等)。大便的时候身体上有反应(比如会哼哼唧唧,蹲下或告诉你等)。会说表示小便或大便的话(比如:尿尿、臭臭等)。能够执行简单的指令(比如“把玩具给我”)。尿布湿了或脏了之后,会把尿布拉开,或跑过来告诉你尿布脏了。爬到儿童马桶或成人马桶上。尿湿尿布的时间间隔变长了,至少3小时。对自己的身体器官感到好奇。如何训练宝宝如厕第1步:评估宝宝的准备程度大多数人在他们的孩子2岁左右就开始进行如厕训练,但也有些孩子可能要到4岁才能准备好。你要观察宝宝正确的信号,比如模仿别人上厕所的习惯,而不要在他准备好之前给宝宝施加压力,最好对照一下上述的基本清单,看看他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第2步:准备一个合适的如厕用具这是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要购买适合孩子使用的便盆或坐便器,不管选择哪种,你都要确保宝宝能双脚踩地坐稳,这样他大便的时候才好使劲。你可能还需要给宝宝找一本有说明图画的书,或录像/DVD(如果能找到的话)来激起他对如厕训练的兴趣。把宝宝带到坐便器旁询问宝宝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有要及时把他带到坐便器边,教他脱下裤子坐在坐便器上;并且教他,下次要大小便时,用语言告诉家长。第3步:给宝宝解释坐便器的作用宝宝大便后可以当着宝宝的面清理掉坐便器中的大便,告诉宝宝,这才是它应该去的地方。向你的孩子展示怎么处理他的便便,也可能会有帮助。下次宝宝换尿布时,把他带到他的便盆那儿,让他坐下,然后给他解尿布,把大便扔进便盆。这有助于宝宝把坐下和方便联系起来。当你把他便盆里的东西倒进大马桶后,如果他愿意,就让他来冲水(但如果他害怕,就别逼他做了),这样他就能看到这些东西被冲到哪儿了。第4步:教宝宝使用抽水马桶宝宝学会了在自己的坐便器上大小便后,等宝宝再长大些,就可以指引他到抽水马桶上大小便,并教会他便后要及时冲水。男宝宝则要教他小便前要先将马桶坐垫掀起,便后再将其放下。第5步:培养宝宝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宝宝拉完后,教宝宝如何用手纸清洁小屁屁。不要因为怕宝宝弄脏手而不教宝宝自己擦屁股,有很多宝宝上了幼儿园以后,因为“没人给我擦屁股”而感到莫大的精神压力,有些还会为此抗拒上幼儿园。其实只要家长多向宝宝示范正确的擦拭方法,几次以后宝宝就学会了。教宝宝拉上内裤和外裤,并且学会整理自己的衣裤;并教宝宝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第6步:开始夜间训练在日间如厕训练完成后,家长可以开始培养宝宝入睡前、早起后主动如厕的习惯。如果宝宝睡前饮水太多或情绪特别兴奋、身体特别疲惫,在凌晨时不妨叫起宝宝,再上一次厕所。即使你的孩子整个白天都能保持干净清爽,让他掌握夜间的如厕训练可能还是会需要再多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还别急着扔掉他的尿布。在这个年龄,宝宝的身体发育还不够成熟,不能每次都在半夜把他叫醒去上厕所。别让宝宝上床前喝太多东西,告诉他半夜醒来可以叫你带他用便盆,从而减少他夜里尿床的次数。此外,别忘了把便盆放在他的床旁边,以便他随时使用。第7步:合理对待退步现象实际上,每个宝宝在白天和晚上的如厕训练完成前,都会出现几次小状况。不要生气或惩罚孩子,毕竟他的肌肉发育到能够控制大小便才是最近的事。宝宝完全掌握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当他出了小意外时,你要平静地收拾干净,然后告诉宝宝下次试试用他的便盆。第8步:反复练习,强化训练坚持反复训练。宝宝如厕训练不会一回两回就成功的。只有反复地训练宝宝,才能够养成宝宝上厕所大小便的良好习惯。当宝宝准备好学习这项成年人的本领时,他就能学会。
听障儿童听觉康复训练的简便方法绝大多数听障儿童都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残余听力进行早期听力康复训练,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 感知声音我们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声音,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里有声音的存在。1、触摸法取一面鼓,将听障儿童的手放在鼓上。击鼓,让他感受到鼓面振动的产生与消失。告诉孩子声音的产生与消失,使他们通过触摸间接感知声音的存在。2、观察法。在鼓面上放一些硬币(或小豆子),家长击鼓让孩子观察因鼓面的振动而使硬币(或小豆子)弹起的现象,让他们通过视觉来感受声音的存在。二、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通过以上方法让听障儿童感受到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播放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或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播放过程中不要在意他们是否听得懂,只要看到他们在听,就达到了训练的初期目的。三、学会理解声音的意义1、在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之后,家长可以逐渐加大听力训练的难度,让听障儿童逐渐理解声响的次数、大小、快慢等。我们可以用“击鼓数雪花片”或“击鼓拨珠”的游戏,让孩子理解声响的次数。开始可以让孩子面对家长进行训练,在理解游戏规则之后,就要背对家长进行。声响的次数要控制在孩子的计数能力之内;我们可以用“击鼓拍球”或“击鼓走路”的游戏,让他们感知声响信号的快慢,并能够根据所听到的声响信号的快慢做出相应的动作,培养他们感受声响信号快慢的能力;用“听声模仿动作”或“寻声找物”的游戏来培养听障儿童对声音“大、小”的理解。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理解各种声音的含义。如听见敲门声,就表示有人来了。2、培养听障儿童理解语音信号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听障儿童认识到语音现象的存在,认识到语音是有意义的,不同的语音代表不同的含义,这些训练可以为语言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训练可以先从孩子的名字开始进行,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另外,还可以结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人或最常看到的事物进行语音意义的训练,如“爸爸”、“奶奶”、“杯子”、“馒头”等。3、学会辨别声音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听障儿童进一步认识到声音的多样性,不同的声响信号和不同的语音信号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训练时,应逐步提高他们的听觉辨别能力。另外,听障儿童的听力训练,决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定要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家长您好!建议家长先了解下,感统失调的概念。建议看百度百科:感统失调。所谓“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可以这样理解,孩子语言能力差,说话不流利,大舌头,正是感统失调的一个表现。因为要提高孩子的语音能力,必须解决感统失调。孩子感统能力提高了,语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建议家长要治本(解决感统失调),不要治标(训练语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琪爸跳绳团队发现,跳绳训练对训练感统效果很好。建议采用。
针对脑瘫宝宝语言训练时的一些引导原则吧!1.不要轻视感官处理问题处置如果宝宝同时有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异常问题,那么我们家长就要优先进行这两方面的矫正,比如给孩子带助听器等。2.运用多重感官促进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是发展内在语言的基础,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用一些轻松生动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配合家长来执行动作、发声或说话,提升主动与人沟通互动的意愿。家长们也应该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周围的人和事物,增加生活经验,提升整体语言和沟通能力。3.注重头颈部和躯干动作的控制和维持适当的姿势摆位头颈部的动作会影响孩子的发声和构音技巧,因此身体动作控制、摆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家长们开始语言康复练习时,第一步就是给宝宝摆好身体姿势,协助他们的头颈躯干摆在正中适当的位置。4.改进颈部的控制能力有的宝宝头部运动和肩膀运动不能分开做,因此会影响到发音。这时家长需要训练宝宝的头部和颈部能分开转动,让颈部能随意控制,进而促进发音和说话。5.口腔按摩或触摸训练当宝宝有口腔过度敏感或触觉迟钝的问题时,构音动作的协调就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先进行处理和训练。如果是口腔周围过度敏感的宝宝,需要进行口腔减敏感按摩:从四肢或腹部,施予稳定持续且缓慢的加压按摩,如果宝宝不排斥就逐渐向颈部、脸部及口腔周围接近,最后按摩至嘴唇、口内颊肌、牙龈、舌头及上颚等部位。如果是肌张力低或者触觉过度钝感的宝宝,则需要针对口腔不敏感的部位,以短而快的触摸手法,进行轻拍、轻刷等有变化的刺激,当口腔周围可接受刺激后,再用手指进行口腔按摩,借此引导及加强口腔正常动作的出现。6.吸吮、吞咽及咀嚼能力训练吸吮、吞咽及咀嚼动作是口语表达过程中的基础活动,对于脑瘫宝宝来说,它不但能减轻流口水的情况,还能改善构音器官的功能和协调能力,甚至嗓音也能得到改善。我们可以在每天吃饭的时候进行训练,通过不同的食物材质、软硬和大小来锻炼宝宝的吸吮、吞咽及咀嚼能力。
通过上文中对如何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到家长们,如需咨询更多的感统方面的信息,请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