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强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由于经济以及客观条件等限制,学生很难做到“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中考作文时,常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儿,头脑灵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够成就一篇考场佳 作。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 的名家名篇为主,内容包罗万象,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 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因此,教材理当是我们写作的“凭借”。
一、模仿创造目前的中考作文题目往往以话题作文为主,而且不限制体裁,这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模仿 作为作文的方式,不失为一条捷径。当然模仿并不是机械地背诵下来,再写到答卷 中,可以借鉴教材范文的写作方法或立意,经过自己的再加工成文。如2004年广东 省作文试题是以“声音”为体裁写一篇500字以上作文。关于声音方面的文章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的范文可用。但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很快就会找到我们 需要的文体《红嘴鸦的结 局》。在“哒哒哒”声中写出了红嘴鸦被捕获前活泼可爱,被捕后壮烈而死,无物欲时天高地阔、泰然无忧, 有物欲时跃入陷阱,死于非命。只要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好,适当进行取舍就可。
二、故事新编所谓“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如一些考生所写的《新愚公智叟传》以及《朱八戒开店》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分数。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写“故事新编”,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课文,熟悉“故事”,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对课文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编起新故事来越得心应手、越合情合理。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可以说,“新编”是写好“故事新编”作文的灵魂。
三、借鸡生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 赖于平时的积累,在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如2004年黑龙江省中 考作文《理想》,作者巧妙地 将教材中的材料用于作文, 鲁迅的《故乡》、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范仲 淹《岳阳楼记》、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名篇名句,经巧裁妙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文功底。四、套用形式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 章的一半,而不少学生搭不好文章的骨架。如一学生在 抒发对中考指挥棒下的种种不满情绪时,套用了《木兰 诗》的格式获得了满分。现摘录一段以飨读者。“沙沙复沙沙,有女当户读。时针指向十二整,不闻爷娘唤女休息声,惟闻女叹息,不知何时能休息。问吾 何所思、问吾何所忆。吾亦无所思,吾亦无所忆。昨夜父母又告诫: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上重点是目的 ……” 聪明的学生一旦领悟了课文的精妙构思,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文章的形式,就能够打开思维的空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
文章来源:德智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