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高考中考作文的话题之前,先简单地复述一下北宋欧阳修寓言故事《卖油翁》的大概意思。
陈康肃公尧咨擅长射箭,无人能及,自我炫耀。有一次他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旁观并不以为意。陈康肃不悦不服,卖油翁说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很恼怒。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从钱孔中倒油,但钱币却未被沾湿。老翁说没有什么好得意的,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这一则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之所以复述这一寓言的内容,我是想说明,写作也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活计。
生即涩,熟即巧,写好作文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由生疏生涩到熟悉圆熟的过程。写好高考中考作文也是如此。
高考抑或中考之前总有人问我有关作文的问题,大多是希望得到一些临场发挥的指导,说实话,方法技巧之类的注意事项可以说一说,仅此而已。作文的能力水平不取决于临考突击,取决于平时的“三多”积累。
多读。有多大的阅读面就有多大的见识面。所以要广泛阅读,养成手不释卷的好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光读书本,面太窄。要读报,要看杂志,要读书。进入初中、高中时段,功课忙,时间紧,家长可以给孩子订一份报纸,每天饭后或者睡觉前抽出几分钟,十来分钟,读一下,既为消遣放松,又能阅读一些文理兼美的文章。边读边体会边模仿。几年下来,掌握的素材与方法就会有所积累。
多想。多读、泛读、精读,打开闭塞之门窗,这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的第一步。光读不想,素材还是素材,不能提炼出思想,别人的言语还是别人的,没有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吾尝终日而读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套用荀子的《劝学篇》的句子,目的就是要说明阅读之后多思多想的重要。因为有的人看也看了不少,但却是一看而过,只读不想,踏雪无印,抓铁无痕,一无所有。想什么?思考别人是如何写的,好在哪里。怎么想?遇到类似的材料,我该如何构思,如何下笔,如何吸引人,打动人。想的过程是一个欣赏学习他人的过程,是一个模仿借鉴他人的过程,是一个把别人的材料变成自己的思想的过程。
多写。作文是一门动手性实践性很强的功课,是一种固化思想的手艺。夸夸其谈,胡侃乱抛,轻松得很,但是要用文字来表现,就有语法逻辑的章法,就有遣词造句的规矩,就有谋篇布局的讲究,来不得半点随意。想得再多,想得再美,不经动笔这一环节,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一些同学作文写得不好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写得太少,写得太被动,是被压着逼着写,没有产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没有产生创作的冲动与激情欲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不释笔,唯有平时操练得法,准备充分,考时方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多写的目的和要义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很怕写。第二是不会写。第三是写不好。
开始写作文,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怕。因为这是一个需要静心而作的过程,一个独自思考的过程,闭门造车,不能讨论交流,无法同心协力。所以写作文时最先要克服的是一个怕字。不要怕,人人都要经历这一过程,这也就是初始阶段的一个过程而已,硬着头皮挺过去,不要形成心理定势,坦然面对,一次一次的写,由怕到不怕,由三言两语到千言万语,由疙疙瘩瘩到顺顺当当,反复多次,就会很快进入自信轻松的阶段。
克服了第一关,接着要面对的是第二关。有人总会说我不会写,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写的。不要不经实践,就给自己戴上一顶不会写的帽子,自我否定,自我埋没。非经一次一次的写,三番五次的改,不要给自己的作文能力轻易下判断。做做就会了,写写就熟了,从不会到会,从不满意到较为满意,要从中总结经验,得到鼓励,享受乐趣,写作文是一个百炼成钢的提升历程。
写得顺手了,自我感觉较好,有点爱惜,甚至有点孤芳自赏,但是如果要给别人,其实此时的作文还拿不出手,还没有达到写好的要求。怎么办?一边是自己埋头写,一边是经历大家评。所以作文写好了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羞于示人,要大方的给别人看,要虚心地请老师改。在示人中增添自信,在修改中增添功力。所以我坚持说,高考中考作文的真功在于提高实战水平,以不变应万变,不是秘诀的“秘诀”为多读、多想、多写。
文章来源:德智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