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考作文中的八大误区
有人认为,中考要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运用技巧,反复写作,甚至背诵范文,才能稳操胜券。其实不然,我认为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篇篇作文就是一颗颗宁静而又跃动的心。写作者的内涵、情感与生命活力,永远是写作最重要的元素!因为中考作文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功利和投机取巧行为在所难免,因此当下中考作文存在诸多的误区。
误区一:重结构,轻立意。结构精美的自会受人青睐,所以,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一些高招:过渡、照应、题记、后记、小标题……别忘了,立意才是第一大关。不论一篇文章的结构多么精巧,只要立意偏离了要求,就不会有高分,而在这一环节上痛失分数的学生却不少。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明确、不深刻、不新颖等方面,甚至立意不健康的也大有文在,有的学生平时的生活无聊,思想消极,情绪低迷,没有理想追求,写出来的文章,立意就比较低俗。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文以意为主,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意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立意在笔先,考生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定准,切不可轻视。
误区二:重形式,轻内容。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人所共知的。有些考生一心想在形式上出新,而忽视内容的充实,使主题飘忽,难以捉摸。因而,文章的内容是第一位的,至于用怎样的形式来写,要根据内容、文体的需要,不必刻意去包装。现在学生的心灵普遍受到流弊的侵害:亲情冷漠,缺少激情;胸无大志,意志薄弱;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比如少数考生,写“感受幸福”,全然没有幸福感可言,写诚信,却持怀疑态度,对亲情也显得麻木,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不足,作文的原材料贫乏,没有丰厚的积淀,没有悟性、灵性和个性,内容就空泛,那种形式上的东西自然也就运用得笨拙,写出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架子”。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考作文在内容上,更富有人文性、民主性,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考生有悟可感。如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
误区三:重语言,轻情感。不少考生的文章给人诗意的美感,对语言的锤炼各个老师都不会放松。但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如果灵动的语言抒发的却是虚情假意也不会吸引人。这几年无论是阅读选文还是作文,都有一种散文化的趋势,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过多地关注语言,一味追求用语的精美。当然,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没有错,但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本人认为好文章都是直面自己的心灵,任由内心的情感在笔下流出,或是奔腾激荡,或是潺潺流淌,娓娓道来,叙说真情。例如:以“……感动了我”为题的作文,很多学生行文流畅,语言优美,修辞方法用了不少,结果读起来的感觉很头痛,因为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严重的情感虚脱,那些为文造情,缺乏真挚情感的文章不被看好。
误区四:重技巧,轻积累。从模考中抽取学生的作文分析来看,大多数考生有较好的写作技法,很注意考场应对的方法,教师也很重视作文的技巧训练。如:怎样审题、如何拟题、巧开头、美收尾、精心布局、智慧谋篇、妙设伏笔、暗设悬念、深化主题等等,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积累。单纯的讲技巧,是舍本求末,没有生活体验和洞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重视日常积累,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考生在三年初中生活中,一定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观察、阅读、写作积累写作经验,再对这些做一下梳理,激活新鲜素材,攒足精米好下锅。为此,同学们可以围绕自然、社会、人生三大方面,精心准备相关素材,在考场作文时,调动生活的积累,唤醒尘封记忆,运用到笔下来,就不会有什么担心的了。
误区五:重写作,轻阅读。冰心说:“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读是写的前提,没有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便不能写出生动的文字。有调查表明:认真阅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不到百分之十,而阅读过韩寒、郭敬明小说的竟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作品迎合了他们的内心需求,除了吸收一些所谓叛逆的性格和灰色的情调外,似乎别无所获。当然,教师指导不佳,学生阅读用时不足,积累的匮乏,导致文章空洞无物、主题难以捉摸的结果。所以,同学们要把阅读和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广泛积累,在作文中广征博引,引经据典,写出充满智慧的话语,使文章熠熠生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岂不快哉!
误区六:重表达,轻文体。考生平时作文存在着这几种不足:一是用平淡的叙述代替描写;二是分不清叙述和描写,抓不住重点,结果叙述与描写掺杂到一起;三是通篇平铺直叙。而中考作文评价标准明确要求表达方式运用得好,所以,考生通常把几种表达方式尽量都用上,然而,又造成文体不明,分不清是什么文体,选择文体特征不够典型。初中写作以记叙文为主,命题者所追求的是一种审美价值,还有提示语诗化的语言,很容易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散文化的倾向。从历年的中考佳作看,同样的题目,各种文体都有涉及,考生要选择自己能驾驭的文体,根据文体再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写。
误区七:重模式,轻个性。目前中考题目呈大众化的趋向,考生的作文就会形成模式化的倾向,大多数不能突破程式的框架,模仿的痕迹较浓,往往老师比较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模式,欲想平稳好得高分,不至于造成考场时的失误。殊不知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作文,反而让评卷老师审美疲劳,心生厌烦。现在强调写作的个性化。如: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用一个画面去展示人物个性的几个方面,写充实、饱满;可以用几个场景写人物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可平均用力,要有详略主次,有波澜起伏,不可平铺直叙;用几个典型事件展示人物个性的不同侧面。考生在写作中,还要把眼中所见与自己的心灵感悟融为一体,折射出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发。考生不在于一定要出新,更在于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彰显个性,写出的文章一定不会差。
误区八:重讲练,轻评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少不了指导写作策略,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大量的精力用在讲练上,中考临近,又觉得效果不大,学生也不喜欢去写,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可把进入初三以来写过的课堂作文、考试作文等挑选几篇,从拟题、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对提高写作能力一定会有帮助。
其实考场作文就是将我们平时的生活,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是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智慧的结晶。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内涵、有情感、有思辨、有生命,就能略胜一筹。
文章来源:德智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