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网校

当前位置:网校排名 > 中大网校>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来源:中大网校 时间:2011-06-23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1.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2.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3.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背景知识
第一节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第二节  事故应急预案的策划与编制
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演练

 

第一节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三、事故应急管理的过程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
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3.环境破坏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4个方面:
(l) 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保护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扩大
⇒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事故应急救援具有以下3个的特点
特点1:
►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
大部分事故都是突然爆发,爆发前基本没有明显征兆,而且一旦发生,发展蔓延迅速,甚至失控。

特点2:
►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应急活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危险工艺、矿山井下事故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
⇒众多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与指挥、授权与职责、通讯等方面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恐慌心理、公众过急等突发行为复杂性等。
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易燃、有毒危险物质、复杂处置等
⇒对每一行动方案、监测以及应急人员防护等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进行决策。

特点3:
►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公共安全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能造成广泛的公众影响,应急处理不慎,就可能改变发生混乱和冲突,会使卷入人群数量增加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后果加大,猝变、激化与放大,造成失控状态。
►不但迫使应急呼应升级,甚至可导致社会性危机出现,使公众立即陷入巨大的动荡与恐慌之中。
►因此,重大事故(件)的处置必须坚决果断,而且越早越好,防止事态扩大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
《安全生产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这里就不详细讲解了!
2006年l月8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预案中规定: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

►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公共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
ⅰ级(特别重大)
ⅱ级(重大)
ⅲ级(较大)
ⅳ级(一般)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三、事故应急管理的过程

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


(一)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


(四)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
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
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
吸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由于潜在的重大事故风险多种多样,所以相应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如图2-1所示。

1.组织体制
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
⇒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
⇒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
⇒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
⇒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2.运作机制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
1.应急准备
2.初级反应
3.扩大应急
4.应急恢复

 

►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4个基本机制组成:
1.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2.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
3.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4.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3.法制基础
►法制建设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关的法规可分为4个层次:
⇒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等;
⇒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等;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4.保障系统

►列于应急保障系统第一位的是信息与通讯系统,构筑集中管理的信息通讯平台是应急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建设。
►应急信息通讯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物资与装备不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还要实现快速、及时供应到位;
►人力资源保障包括专业队伍的加强、志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教育;
►应急财务保障应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基金等,以保障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开支。

文章来源:中大网校

亲爱的学员
欢迎光临中大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