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省级艺术类统考全覆盖与文化课成绩占比提升至50%等政策落地(教育部,2025),艺术类高考正从“升学捷径”向“专业竞技”转型。这一背景下,高中学校是否设立艺考班,不仅关乎学生升学路径选择,更折射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资源分配的深层矛盾。当前高中艺考班呈现“政策驱动型普及”与“资源差异化并存”的双重特征,其发展直接响应了深化美育与规范培训的战略。
政策刚性要求推动校内资源扩容。2023年教育部《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高中承担艺考学生文化课教学主体责任。江苏省等地进一步规定,对确需离校集训的艺考生,须建立家校衔接机制并落实校内追踪责任。这为高中设立艺考班提供了制度依据。
校内艺考班的双重定位。一方面,政策要求学校提供基础艺术课程与考前辅导,如北京多所公立高中开设“艺术素养综合测试”辅导班,覆盖美学基础与艺术史论等内容;学校需统筹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周期,避免艺考生因集训导致文化课断层。如山东试点“专业统考后文化课强化班”,2024年参与者文化课平均提升72分。
差异化课程设计成为核心。优质高中的艺考班普遍采用“基础+定向”分层模式:
资源短缺倒逼区域协同机制。县域高中普遍面临专业教室与师资缺口。如江苏如皋市57所幼儿园存在大班额问题,3所初中的美术专用教室配备不达标。对此,部分地区探索“市域艺术资源池”模式:
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艺术类课程对教师实操能力要求高,但高中在编教师多以理论背景为主。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高中艺术类专任教师约12.7万人,其中具备省级以上艺术展演指导经验的仅占18%。这导致学校依赖校外机构合作,但易引发“变相学科培训”风险,如部分机构以“志愿填报指导”名义嵌入校内课程。
成本控制与教育公平的平衡。校内艺考班虽降低家庭经济负担,但运营成本压力转移至学校:
为此,部分地区探索“公益化采购”路径。如广东通过招标引入校外资源,规定校内服务收费不得高于市场价的60%,并禁止附加器材费。
规范化培训供给成为必然。教育部要求艺考培训机构需“证照齐全”,严禁无资质机构开展住宿制培训。2025年山东省试点“APP上传考试视频+异地盲评”模式,推动艺考培训向轻量化、标准化转型,与校内课程形成互补。
升学路径的多元拓展。高中艺考班正与职业教育、国际教育接轨:
高中艺考班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资源错配——通过政策杠杆将分散的培训需求转化为集约化校内供给,同时以区域协作缓解基层艺术资源匮乏。未来需着力于三方面突破:
1. 师资创新: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打通院校艺术家驻校通道;
2. 成本优化:扩大地方专项债券对艺术设施的投入占比;
3. 评价改革:将高中生艺术素养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如江苏现行评估体系)。
正如中央美术院长范迪安所言:“艺术教育正回归‘厚基础、重修养’的本质。” 唯有让艺考教育扎根校园,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培训到人格培育的转向,为文化强国筑牢人才根基。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