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德宏州芒市这座与缅甸接壤的边陲小城,少儿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静默变革。随着国际化趋势深入边境,英语能力从“加分项”逐渐转变为“刚需”。多元的民族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比47.48%)、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以及家长认知的参差,共同塑造了芒市少儿英语培训的独特生态——既有国际化教学理念的渗透,也面临本土化落地的挑战。
芒市少儿英语培训正逐步突破传统应试框架。以汤姆客跨学科少儿英语为代表的机构,引入“英语+学科”融合模式,通过情景式教学将语言融入数学、科学等知识领域,培养英语思维而非机械记忆。其课堂设计强调“玩中学”:学生通过音乐、手工、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将内容唱出来、演出来、玩出来”,在调动多感官参与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关联。
这一转变呼应了教育部教育扶贫项目中“扶智、扶本”的目标。上海援滇教师徐青的实践印证了理念更新的必要性——她将上海注重口语表达的教学方法引入芒市课堂,发现当地学生从“不敢发言”逐渐转向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语言从知识转化为沟通工具,成为芒市新一代少儿英语教育的核心方向。
芒市英语教育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乡镇学校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紧缺,且教师素质区域不均衡问题突出。尽管外教资源通过高端培训机构进入芒市(如汤姆客聘请欧美外教),但其服务集中于城区付费家庭,偏远地区儿童难以触及。
教育部门正通过多维度破局:
这些举措虽未彻底填平差距,但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面对山区校点分散的困境,芒市以“智慧教育”重构学习空间。教育局建设的云数据中心搭载RG-JCOS云管平台,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资源整合。这意味着:一堂由城区优秀教师或外教主讲的英语课,可通过网络同步覆盖至乡镇教学点,甚至支持实时互动。
课后服务成为科技落地的另一场景。“双减”政策实施后,芒市第七小学等校将英语兴趣班纳入课后服务,97.5%的学生参与率印证了需求热度。通过动画课件、在线口语练习工具等,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训练量不足的缺陷。
芒市家长对少儿英语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家长陷入“抢跑焦虑”,如曾出现4岁幼儿被强制报名培训班却遭机构婉拒的案例;另一部分家长则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低估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专业机构开始引导科学认知:
专家对此提出警示:英语培训效果取决于“兴趣土壤”,过早机械化培训可能适得其反。建议家长优先关注机构能否提供“成熟的学习环境”,而非仅追求课程速成。
芒市少儿英语教育的探索,折射出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突围的典型路径——以国际化理念激活本土课堂,以科技创新弥合地域鸿沟,最终指向沟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建构。未来深化方向已现端倪:
1. 师资造血:扩大高校合作规模,培养“双语双文化”本地教师,减少对外部资源的绝对依赖;
2. 课程融合:开发融入傣族、景颇族等民族文化的英语教材,使语言学习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
3. 评估革新:建立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动态评价体系,替代单一分数导向。
正如支教教师韩洋所言,教育是“在土地上耕耘”的过程。当跨境学童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傣乡泼水节的祝福,当山区孩子通过云端课堂与海外学子对话,芒市的英语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工具”到“赋能”的质变。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