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职与否,其实是待遇和权益的天壤之别。正式的教师,是有编制的,他们由财政拨款供养,享受全额事业编制待遇。而相对的,那些没有编制的教师,更多的是学校为应对教学压力而雇佣的临时工。
从工资待遇上说,有编制的教师工资往往比非在编教师要高出两至三倍。比如,一些地区的非在编教师工资可能在2000元至2500元之间,而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往往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有编制的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也享有更多保障。
在福利方面,有编制的教师与无编制的教师差距明显。有的学校领导会为非在编教师提供与在编教师相同的福利标准,但也有学校领导会精打细算,对非在编教师发放福利时有所保留,这导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更加突出。
在社会保障方面,非在编的五险一金基本没有保障。例如,因为没有为代课老师建立公积金账户,他们在买房时往往不能申请公积金贷款。但在一些更为人性化的单位,为聘用人员购买五险一金成为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在编人员提供了医疗、就业等多重保障。
除此之外,职级晋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那些在编的财政供养人员才有机会进行职级晋升。对于非在编的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再出色,也很难得到晋升的机会和渠道。学校自主考核的结果,无法在教育系统外部得到认可。
教育系统里存在着多种用工形式,如特岗教师、教育局招考招聘教师、劳务派遣公司招考教师等。这些形式各具特点,但大多都不属于正式编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教师编制可能会因退休潮而逐渐减少,但这仍然是一个相对稀缺的资源。
考取教师编制,一般需要通过组织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成功通过笔试和面试后才能获得“事业编制”,成为一名正式的“在编”教师。这种正式的劳动关系由教育局统一管理,工资纳入地方财政体系。
二、考事业编后能否继续上学?
考取事业单位编制后并不影响继续深造学习。事实上,有正式编制的在职人员完全可以通过定向培养、攻读全日制研究生等方式继续求学。其中定向培养的全日制研究生就是在职人员通过考试被录取后继续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学习期间不转工资关系、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仍然是原单位。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会推荐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或者由单位提供学习支持来帮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等。这些都证明了考取事业编后依然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关于非组织选派自主离岗攻读全日制研究生的说明。此类研究生不同于通过组织选派推荐的情形,因缺少用人单位、培养学校和个人的三方协议,被认为是属于“吃空饷”整治的范畴。工作人员在攻读期间需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停止发放工资并核销编制。完成学业后,他们需按照新毕业研究生的标准重新就业,考录前的工作时间可累计为工龄。
五、关于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研究生的常识。通常情况下,在职人员主要选择攻读在职研究生,而全日制研究生则需要脱离工作岗位,并将所有档案转至学校。
六、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种类较为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七、硕士研究生(博士)学位的获取途径包括同等学历申请、在职人员攻读(如参加十月联考的攻读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以及单独考试等。
八、按学习经费来源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提供,包括非定向和定向(定向生)两种。
九、非定向研究生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定向生在录取时即需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指定地区或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同样需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就业。
十、至于事业单位和教师的考试难度对比,这要看具体的岗位和地区。事业编制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类型。全额编制的单位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公办学校、防疫站等。教师的编制则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事业单位待遇,工作更有保障和稳定。报考者需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并符合各岗位的年龄、学历、专业等要求。报考年龄的计算基准时间通常为周岁,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年龄限制。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自百度百科-事业单位。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