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东南群山环抱的黔江区,英语教学曾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短板。区教委坦言:“英语是弱势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不高”。面对中考英语150分的重要占比,以及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挑战,黔江区以初中英语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课程创新和技术赋能,逐步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一场以语言能力为桥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的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
教师素养是教育质量的核心。黔江区采用“分层联动”机制,打通教师成长通道。区级层面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系统性培训,如2019年与长江师范合作举办初中英语教师专项研修班,覆盖听说读写教学法及中考命题趋势分析;集团化办学层面,通过“1校引领3-4校”模式(如黔江中学帮扶金溪学校),实现骨干教师跨校送课、联合教研。仅2018年,全区即开展教师交流432人次,举办优质课竞赛等教研活动125场。
教研活动聚焦实战问题解决。2024年高新区教研活动中,黔江教师团队参与“中考复习反拨课堂”主题研讨,学习重庆一中杨代洪老师提出的“以终为始,逆推检测”教学法,强调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白市驿一中陈龙一老师对中考命题“立德树人、素养为先”的深度解读,为黔江教师优化复习策略提供了新视角。此类跨区域教研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前沿理念得以注入山区课堂。
针对学生学情的差异性,培训机构推出“培优补差”双轨课程。基础薄弱学生从核心词汇和语法切入,如卓辅教育为初一学生定制“语法知识点巩固”课程;学优生则强化能力拓展,京翰教育为初三学生设计“中考短语与题型突破”训练,直指应试短板。这种分层策略呼应了中考英语“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命题导向。
课程设计紧扣本土学情。黔江区在集团化办学中推动特色课程开发,如金溪中学引入“正礼文化”等地方课程,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融合。培训机构则强化场景化教学:美联英语的“旅游英语”“面试英语”模块,将教材知识转化为生活工具;而“自然拼读法”课程通过发音规律训练,破解山区学生“哑巴英语”困境,呼应了语言学家“模仿是语音学习核心”的观点。
资源倾斜助力乡村校突围。黔江区投入320万元为84所农村学校更新英语教学设备,并通过“N+1”帮扶计划调配6名艺体教师支援金溪学校。在资助政策上,构建“+社会”双轨体系:除落实助学金外,2018年筹集130万元社会资金资助2761名学生,确保英语培训不因经济原因缺席。
个性化支持特殊群体。针对听障学生,严格执行《听障生免试英语听力规定》,采用“笔试成绩×总分值/笔试分值”的换算方式保障公平。随迁子女和返乡农民工子女凭连续两年学籍即可参考,打破户籍壁垒。金海职校等机构开设“一对一课后辅导”,为学习困难者提供兜底保障,践行“不因贫失学”的承诺。
在线教育突破时空瓶颈。美联英语等机构推出“24小时网课”,支持手机、平板多端接入,契合山区学生居住分散的特点。其“欧美外教直播课”结合“学习指导督学”机制,既保障师资质量又强化过程管控。2024年北碚区教师培训中“数字赋能育人模式变革”的经验,也为黔江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提供参考。
智能教研提升教学精度。两江新区教发院开发“单元目标库”,实现词汇、阅读等模块的学情数据化分析;而黔江教师在市级精品课遴选中,借鉴“数字工具辅助微课设计”的方法,如朱梓豪老师以“小闹钟”动画串联课堂,增强教学趣味性。此类实践印证了技术对“精准复习、素养落地”的支撑价值。
黔江区的探索证明:初中英语培训不仅是应试提分的工具,更是区域教育生态重构的杠杆。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创新、资源倾斜与技术融合的多维发力,山区学生正从“怕英语”转向“用英语”,2023年部级精品课评选中有24节重庆课例获奖,印证了质量提升的成效。挑战依然存在:城乡师资结构性失衡需持续优化,技术应用需警惕“重工具轻理念”倾向。
未来发展方向已然清晰:其一,深化“在地化”课程开发,将武陵山区文化资源转化为英语教学特色素材;其二,推广“教师研训共同体”模式,借鉴两江新区“烛光计划”激励机制;其三,探索AI助学路径,如自适应学习平台精准匹配学生弱项。正如黔江教育者的信念——“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这座山城的英语教育革新,正以坚韧之力,静待世界回响。
>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 而语言,是黔江孩子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