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在豫西伏牛山腹地,鲁山县的孩子们正通过英语教育推开连接世界的大门。作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鲁山的教育资源曾长期匮乏,但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社会力量、融合文化自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儿童英语教育生态。从疫情期间的“空中课堂”实时互动,到中俄国际班提供的高考留学双路径;从非遗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到公益奖学金点亮求学梦想——这座深山小城的英语教育实践,已成为乡村振兴中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生动注脚。

培训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

鲁山县的英语教育突破地理限制,率先实现“空中课堂”全域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当地教师通过钉钉直播、视频互动等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即使在没有网络的农村家庭,基层干部主动为学生购置流量,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在孙家庵小学等偏远教学点,师生通过屏幕实时进行英语问答,教师即时给予“很棒,加油!”的鼓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屏对屏”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突发状况下的教育连续性,更成为常态化补充手段。

在线下,鲁山一高设立的中俄国际班开创语言教育新路径。该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五十中学等合作,允许学生用俄语替代英语参加高考,因俄语词汇量要求较低,学生更易获得高分。三年来,近百名学生通过此项目进入白俄罗斯国立经济等名校,为山区孩子开辟了“国内高考+海外留学”的双轨通道。这种灵活务实的语言教育策略,有效弥补了乡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短板。

课程特色:文化融合与科技赋能

鲁山的英语教学深度融入本土文化基因。在“杨娟奖学金”颁奖仪式上,土家族《肉连响》、利川灯歌等非遗表演成为固定环节。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中同步接触“利川红茶文化”等本土文化,通过老茶农讲述制茶工艺、粽叶翻飞中的节日体验等活动,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结合。这种“以文化浸润语言”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外语工具的筑牢“走出大山不忘本”的身份认同。

科技赋能显著提升学习效能。鲁山一高配备VR智慧实验室、无人机教学设备,将抽象语言概念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新东方等机构在鲁中科学教育节展示的“智慧课堂”,通过互动游戏和AI口语测评,让儿童在趣味中掌握实用英语。这种科技融合不仅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更通过数据反馈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山区孩子获得与城市同步的教育资源。

社会支持体系:奖学金与公益网络

多元奖学金体系破解经济困境。鲁山一高设立11项专项助学基金,包括劲酒集团阳光班(4000元/年)、卿云教育基金(5000元/年)等,覆盖30%以上的困难学生。杨娟公益项目二十年累计发放奖学金近百万元,惠及7万名儿童。这些资助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使英语培训不再是经济负担。

公益力量构建可持续生态。通过“公益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用爱点燃爱”的理念,受助学生形成反哺循环。曾获救助的心脏病女孩考入医后誓言“把爱还给更多人”;企业捐赠180万元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志愿者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坊”,指导家长科学规划学习路径。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使英语教育获得社会协同支持。

师资建设与认证:专业保障质量

鲁山建立专业师资培养机制。教育局通过“强基部计划”选拔原清北班教师、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采用导师制与小班化培养。在省级培训中,张天天等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传授互动教学法,提升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同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仅淄博地区就有超凡外语培训学校等37家认证机构,确保师资符合标准。

质量监控体系同步完善。教育部门定期检查教学情况,对培训学校实施分级管理:2016年张店区11家机构因未及时变更地址被限期整改。鲁山一高强基班通过同步考试、单独激励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使理科一本进线率三年提高76.9%,印证了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鲁山的儿童英语教育实践,展现了一条资源适配型发展路径:通过线上教学突破地理限制,通过俄语替代策略化解起点差异,通过文化融合增强学习动机,通过公益网络构建支持系统——这些探索使深山孩子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语言教育。其核心启示在于:乡村教育振兴需立足本地实际,将国际视野与乡土认同结合,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

未来建议深化三个方向:一是建立“文化双语”课程体系,开发“非遗+英语”融合教材;二是扩大高校联动,如南昌创新学分课程中的“西班牙语竞赛训练”模式可引入山区;三是发展“AI教师助手”,解决发音训练等个性化需求。正如杨娟所坚信的:“当文化的根系扎进童心,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挺拔的春天”。鲁山的微光已照亮无数梦想,而这份光亮,正循着教育创新的路径向更远方蔓延。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2413330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