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艺术类升学路径中,“能否通过艺考进入散文创作类院校”是许多热爱文学的学子共同的困惑。随着2024年艺考新政全面落地,传统的编导类、戏剧文学类专业考试发生重大变革——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退出艺考舞台,而散文创作作为叙事能力的重要载体,被整合进新兴的“表(导)演类”省级统考范畴。这一变革既重塑了升学路径,也为擅长文学表达的考生开辟了新赛道。
2024年教育部艺考新政将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调整为纯文化课录取,不再组织专业考试。这意味着传统的“编导类艺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散文创作不再作为独立专业进行考核。散文创作能力并未被忽视,而是融入表(导)演类中的戏剧影视导演方向。该方向省级统考包含“叙事性作品写作”(占比200/300分)和“文学作品朗诵”(50分),明确将散文、微小说、短故事等文体纳入考核范畴。
省级统考覆盖范围的扩大,使散文创作能力考核从“校考特需”转向“统考标配”。目前31个省份均开设表(导)演类统考,其中戏剧影视导演方向考试要求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1200字的叙事作品创作,试题如《陌生人》《单程车票》等主题,直接考察散文构思与表达能力。
叙事写作能力成为考核核心。根据广西、福建等省考试说明,戏剧影视导演方向的“叙事性作品写作”要求考生展现主题立意、结构布局、语言感染力等综合能力。评分标准强调:主题的深刻性(40%)、情节结构的完整性(30%)、语言表达的文学性(30%)。备考需建立“三位一体”训练体系:经典散文文本分析(如鲁迅、汪曾祺)、生活素材积累(观察日记、人物速写)、限时创作实践(每周1-2篇完整作品)。
文学作品朗诵同步强化语言表现力。占50分的朗诵科目要求考生脱稿演绎现代散文(如冯骥才《除夕情怀》节选),考察情感传递与文本理解。训练需注重:文本细读(把握情感脉络)、声音控制(语速、停顿、重音)、舞台表现力(肢体语言与眼神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考核散文以叙事性文本为主,侧重故事化表达而非纯抒情。
文化课门槛大幅提高。2025年新政要求戏剧影视导演方向考生文化课成绩占比不低于50%,湖南、江苏等省将该类别文化控制线划定至普通类本科线的75%-80%。以湖南省为例,2025年表(导)演类文化录取线较2024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普通本科线的75%。这意味着考生需同步提升文化课成绩,尤其语文素养直接关联叙事写作能力。
时间分配策略需动态优化。建议采用“三阶段聚焦法”:高一侧重文化课基础(尤其语文学科);高二寒暑假强化叙事写作集训;高三采用“5+2”模式(5天文化课/2天专业课)。文化课中需重点提升语文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其与叙事创作存在能力迁移。
校考机会锐减但依然存在。2025年仅36所院校保留校考资格(如中央戏剧、北京电影),其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仍可能设置散文写作考核。但报考前提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文化控制线,且校考内容多与统考要求衔接。
复合型培养成为高校导向。尽管独立散文创作专业消失,但散文能力嵌入更广阔的专业领域。中国传媒等校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增设“创意写作”方向;北京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文学创作”特色班,均重视散文素养。未来职业路径也趋向多元:从传统文学期刊到新媒体内容创作、影视剧本开发,叙事能力成为跨领域核心竞争力。
艺考改革将散文创作从“独立专业”转化为“嵌入式能力”,表面看是路径收窄,实则是培养逻辑的深层重构。文化课与叙事能力的并重,呼应了高校对“能写作、懂审美、有底蕴”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高中生而言,选择散文创作方向需打破“捷径思维”:既要深耕文学表达,也要筑牢文化根基;既要掌握叙事技法,更要培养对生活的敏锐感知。随着各省逐步推行“考评分离”模式(如福建采用面试录制、后期评分),散文创作能力的考核将更趋客观化与专业化。
未来建议关注两大方向:一是探索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高校可能增设相关课程应对AI写作挑战;二是推动散文与多媒体叙事融合,如互动式非虚构写作等新形式纳入考核范畴。唯有将文学表达置于时代语境中锤炼,才能在艺考变革中真正实现散文创作的升学价值与艺术生命。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