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邯郸市高中英语郭新娥名师工作室在邱县第一中学正式设立基地校,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邱县高中英语教育进入名师引领的新阶段,更成为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支点。通过“名师工作室+基地校”的深度协作模式,邱县正探索一条以精准培训提升教学质量、以跨校联动促进教育均衡的特色路径,为县域高中英语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郭新娥名师工作室的入驻,为邱县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高阶发展平台。工作室主持人郭新娥在授牌仪式中明确承诺:“将组织成员主动走出去,展示成果、传授经验”,这一表态凸显了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通过常态化送教、示范课展示及课题共研,名师团队将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与邱县学情深度融合。
基地校机制同时激活了本土教师的内生动力。邯郸市第一中学赵磊等核心成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如《如何培养英语尖子生》等课程,直指县域高中分层教学的痛点。其基于高考大数据提炼的“分层量规设计”“多模态评价工具开发”等策略,已在邱县一中课堂实践,助力学生英语均分显著提升。
课程设计紧扣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三大核心素养。在郭新娥团队指导下,邱县培训班构建了“基础-拓展-创新”三级课程模块:基础层聚焦词汇语法(如文化主题词汇整合、时态应用训练);拓展层强化听说读写技能(如温州市倡导的“以听促说”闭环训练);创新层则通过跨文化项目实践(如“向国际交换生介绍本土文化”)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实施注重情境化与任务驱动。借鉴苏州有效教学研究中“微项目化学习”的经验,邱县教师开发了“英语戏剧节筹备”“非遗文化双语解说”等任务链。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中自然习得语言,同时深化对文化的认同——这正是课程情感目标“培养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成为突破教学瓶颈的杠杆。培训班引入AI辅助教学技术,如霍邱县教师实践的“问卷星语法诊断”“微信公众号写作批改系统”,实现精准学情分析。在线协作平台(如邯郸工作室开发的“家校联动管理工具”)则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名师指导覆盖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全流程。
资源库建设体现多维联动特色。一方面整合省级优质资源(如安徽开放8000门线上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本土化素材:邱县教师将赵王城遗址、纺织产业等地方元素融入阅读文本,使语言学习扎根真实语境。这种“通用课程+地方模块”的架构,既保障教学规范性,又激发区域文化认同。
邱县模式的成功依托于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教育局提供政策支持,邯郸市第三中学输送名师资源,邱县一中承担实践场域功能,三方形成“决策-供给-实施”闭环。这种生态化协作在浙派名师培训中同样得到验证:浙江师范联合23所高中建立的“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制,使教师五年内实现从课堂改革到科研成果的跨越式成长。
可持续发展依赖造血机制建设。目前邱县已启动“种子教师”计划,遴选骨干进入工作室核心组,通过参与省级课题(如安徽省《互联网心理干预机制研究》)、跨地区教研(如苏州-邯郸读写课联合备课会)提升研究能力。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基地校辐射圈,联动周边县域构建“高中英语教育共同体”。
邱县项目仍需应对结构性挑战。师资断层问题突出:县域高中资深教师占比不足30%,新教师占比超50%,需强化“青蓝工程”传帮带机制;分层教学资源仍待优化,可借鉴温州“2+1写作模式”,为不同学力学生定制进阶路径。
研究方向的突破点在于实证效能验证。建议建立追踪数据库:对比参训教师3年内教学行为变化(如课堂互动频率、任务设计复杂度)、学生素养提升(如批判性思维测评、跨文化交际表现),用数据反哺课程迭代。同时探索“双师云课堂”等新形态,使名师资源惠及更多乡村课堂。
邱县高中英语培训班的探索,本质是一场以名师为火种、以课程为燃料、以技术为催化剂的教育革新实验。它证明:县域教育质量的提升,既需要外部智力的精准滴灌,更离不开本土生态的持续培育。当邯郸名师郭新娥将工作室牌匾授予邱县一中时,她交付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套激活区域教育内生动力的密码。未来,随着基地校从“输血站”向“造血库”转型,这套密码或将改写更多县域高中的发展叙事。
> “穿越人海,遇见彼此”——正如邱县授牌仪式主题所昭示的,当教育者跨越区域界限携手同行,便为乡村学子架起了一座通向世界的语言之桥。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