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东黄土高原的环县,有一所艺术教育的灯塔——环县燕子艺术培训学校。自2008年成立以来,这所以钢琴、声乐、舞蹈为核心的艺术殿堂,不仅培养了数百名在国内外赛事中斩获佳绩的学生,更通过“授人以艺、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成为西北地区艺术教育创新的典范。学校以非学历民办艺术培训机构的身份,在教育部门的规范管理下,构建起融合专业教育与品格培养的育人体系,展现出艺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燕子艺校始终秉持“培养音乐人才,提高音乐素养,普及高雅艺术”的核心理念。学校将艺术教育视为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坚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扎实的功底、高尚的情操”四维培养目标,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品德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发声技巧,更强调歌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使学生在《赛马》等经典曲目的演绎中感悟民族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呼应了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特别注重将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针对特岗教师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已有数十名学员通过考核服务于基层教育岗位,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延伸。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精英教师团队。副校长张品品作为声乐教育专家,曾获“庆阳市民族声乐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其歌剧《江姐》教学汇报音乐会展现了将经典艺术融入教学的创新能力。电子琴教师张月丽则通过“游戏化教学法”,在新疆伊犁的支教经历中提炼出适合民族地区的教学方法,使电子琴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乐园。
青年教师耿灵军的教学实践更具时代特色。他将流行音乐创作引入钢琴教学,带领学生组建原创乐队,2017年获得天津市原创新星摇滚乐队一等奖。这种打破传统艺术界限的教学方式,与福建省教育厅提出的“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应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教师团队中党员占比40%,教务主任王洋等党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课堂,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模式。
课程设置呈现“基础+拓展+实践”的三层结构。基础层涵盖电子琴、钢琴、声乐等传统艺术课程,采用分级考核制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音乐等级考试,十级优秀认证率持续保持区域领先。拓展层引入双排键电子琴、音乐剧创编等现代艺术形式,2020年送教下乡活动中开发的《猫鼠生肖故事》音乐情景课,将民间传说与节奏训练结合,获得乡村学校师生高度评价。
实践教学体系尤为突出,形成了“舞台+赛事+社区”三维平台。学校定期举办教学汇报音乐会,组织学生参与甘肃省少儿春晚等省级演出,更创新性地将舞蹈课堂延伸至社区文化服务。这种“学以致用”的培养模式,与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虚实结合、双轨融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跨地域呼应。
作为县域艺术教育的引领者,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扶贫路径。2020年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具有示范意义:教师团队携带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深入小南沟杨胡套子小学,通过《老鹰捉小鸡》音乐游戏等创新教法,打破乡村艺术教育壁垒。这种实践与燕山教育扶贫团队在河北围场的“七彩银里”项目异曲同工,均体现出高等教育资源向基层辐射的社会责任。
学校还构建起艺术教育共同体,面向社会文艺爱好者开设短期培训班,仅2019年就为200余名成人提供艺术启蒙教育。其推行的“朋友圈转发换课程”公益模式,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大艺术教育覆盖面,这种创新做法被广西基础教育成果评定专家评为“具有推广价值的社区教育模式”。
面对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学校需在以下领域深化探索:其一,借鉴福建省“白名单”机构管理经验,加强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其二,参照《北京市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提出的“点线面体”资源建设模式,开发具有西北特色的数字艺术课程;其三,深化与燕山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艺术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学校2024年参与的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已入围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这为其向民族文化教育纵深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环县燕子艺考培训学校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艺术教育在县域发展中的多重价值——既是美育实践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支点。从黄土高坡走出的艺术新苗,不仅用奖杯证明实力,更以参与社区服务、助力教育公平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未来,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艺术教育优势,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将是这所西北艺教标杆需要持续解答的时代命题。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