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依托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框架,确立了“立足徽文化、面向新传播”的育人定位。该专业深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与戏剧影视学三大领域,构建了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媒介技术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如《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注重基本功训练,而《新闻评论》《传播学概论》则强化行业适应性,形成“理论筑基-技能强化-行业对接”的三级培养路径。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设置《文艺作品演播》等课程,将徽州方言与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积淀地域文化底蕴,这一特色在2025年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的主持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显性能力与隐性素养的平衡。除专业必修课外,学校通过“网络文化节”“经典诗词大会”等活动延伸第二课堂,2025年举办的“人工智能驱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跨学科学术讲座,更推动学生建立“技术+艺术”的复合认知。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安徽省生艺术展演中获奖率达72%,印证了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实践教学采取“三阶梯”模式:基础年级通过校内融媒体中心完成采编实训;中高年级对接黄山电视台、黄山日报社等14家实践基地;毕业阶段参与长三角文旅推广等重大项目。如2025届学生在“新安江龙舟赛”直播中承担双语解说任务,其制作的《徽韵山水》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收获超500万播放量。这种“真实项目驱动”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匹配度达83%,远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资源配置方面,学校投入建设虚拟演播厅、智能语音实验室等设施,引进5G+4K融媒体采编系统。2025年与华为合作开发的“AI主播训练平台”,能实时分析学生播报时的微表情与语音韵律,提供精准反馈。图书馆特别设立“徽文化数字资源专区”,收录徽派建筑影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等特色素材2.3TB,为创意实践提供源头活水。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具有央视、省级媒体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65%,包括2位金话筒奖得主。2025年引进的智能传播领域专家毕朝日副教授,其主讲的《人工智能与口语传播》课程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播音训练,开创教学新模式。师资建设实施“三跨计划”:跨校(与中国传媒建立师资共享机制)、跨业(每年选派教师赴字节跳动等企业实践)、跨国(与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开展联合教研),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学术研究聚焦“智能传播与地域文化”方向,近三年承担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马达教授团队开展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传播模式研究”,不仅为教学提供案例库,更直接指导学生在歙县横关学校开展的“非遗数字传承”项目,相关成果被收录入《中国乡村美育发展报告》。
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35%进入省市融媒体中心,28%任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15%自主创办MCN机构,另有12%考取公务员或攻读硕士研究生。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黄山市“国际会客厅”建设项目中,该专业毕业生包揽了双语讲解员岗位的82%录用名额,凸显在地化培养优势。
用人单位评价报告指出,毕业生展现出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转译能力”,能巧妙融合徽州元素与现代传播语态;二是“技术整合能力”,熟练掌握虚拟现实直播、AIGC内容生产等新技能。黄山广电总台人力资源部主任评价:“他们既是文化守艺人,又是技术新锐派,这种复合型特质正是行业转型亟需的。”
尽管黄山艺考班展现显著优势,但需理性看待“艺考热”现象。数据显示,2025年安徽省艺术类考生达4.7万人,而播音主持专业录取率仅为9.3%,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普通高考。专家建议考生评估三重维度:首先是天赋测评,需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语音条件、即兴表达等能力检测;其次是经济考量,该专业年均实践耗材费用约8000元,外出采风、设备购置等附加投入需提前规划;最后是职业适配度,需认知到行业存在“二八定律”,头部岗位竞争白热化的现实。
黄山招生办主任特别提醒:“我们设置‘专业潜质评估环节’,不仅考核现有技能,更关注文化积淀与学习韧性。2025年有位数学竞赛获奖考生,虽无播音基础,但展现出卓越的逻辑表达与知识迁移能力,最终通过专家组特批录取。”这启示考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技术训练,更需构建跨学科的知识图谱。
总结与建议
黄山艺考班通过特色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机制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三维构建,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表明:地方院校艺术教育应深挖地域文化资源,以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专业,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应对行业变革。未来建议:其一,深化“智能+”课程改革,开设《元宇宙场景主持》等前沿课程;其二,拓展乡村振兴实践场域,将学生创作与徽州古村落活化利用相结合;其三,建立艺考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用大数据反哺教学改革。唯有如此,方能在艺考热潮中坚守育人本质,培育出真正契合时代需求的传播人才。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