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艺术学校作为漳州市直公办的全日制中等艺术教育机构,自建校60余年来,始终是闽南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该校以学费全免的公立性质、名师资源和校团合一的独特模式,成为漳州表演艺术教育的标杆。校区位于漳州市高新区,开设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含歌仔戏、木偶戏、潮剧)、音乐表演、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等核心专业,覆盖从六年制中专到五年制大专的多层次教育。
该校的“校团合一”体制是其突出特色。漳州市艺术团作为全市唯一的公办专业舞蹈表演团体,与学校共用管理班子,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这种机制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演出实践的无缝衔接,毕业生可择优进入艺术团工作,近十年学生就业率保持100%,国有文艺院团中95%的专业演职员均毕业于该校。在师资方面,学校拥有50余名高级职称教师,师生作品在级、省级艺术赛事中获奖超百次,凸显其教学实力的权威性。
漳州城市职业作为漳州市属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其艺术教育体系以师范性和应用型为特色。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的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文化底蕴深厚,2021年入选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设有文化艺术创意系,开设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2025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计划显示,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招生占比显著,其中艺术教育专业招生49人,突显其聚焦美育师资培养的定位。
的艺术教育注重产学研融合与社会服务。2023年,漳州市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该校挂牌成立,由副市长亲自揭牌,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文化需求。研究中心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闽南特色课程开发(如锦歌、芗剧)等项目,推动表演艺术的本土化传承。例如,师生创作的红色话剧《落花生许地山》获省级文艺发展资金资助,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印证了其创作与实践能力。
除公办院校外,漳州涌现出一批市场化艺考培训机构,填补了考前强化训练的空白。据调研,主流机构如倍多分高辅学校、嘉圣表演艺考培训等,主要提供三类服务:
1. 专业课程集训:针对台词、声乐、形体、表演等科目开设定制课程,周期3-6个月,费用约0.8万-3万元,采用小班分层教学;
2. 模拟考试与实战指导:参照福建省表(导)演类统考标准(包含文学作品朗诵、命题即兴表演等科目),进行全真模拟评测;
3. 文化课冲刺:如文榜星高考采用封闭式管理,结合衡水模式强化学生文化课弱项。
这些机构通过差异化定位满足多元需求。倍多分高辅学校以“个性化教学+奖励机制”吸引潜力学生,配备现代化排练厅与智能测评系统;嘉圣表演艺考则侧重实践能力,设置163课时的高强度训练,并与省内剧团合作提供演出机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存在师资资质模糊、收费不透明等问题,考生需结合师资履历(如行业从业年限、教学成果)与试听体验审慎选择。
漳州将本土非遗资源纳入艺术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地方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推动布袋木偶、锦歌、大鼓凉伞等传统艺术形式进入课堂:
此类实践兼具文化价值与教育创新。据福建省教育厅数据,非遗课程覆盖率已达漳州中小学的35%,但深层挑战仍存:部分非遗项目(如傩舞、俞家棍)因动作复杂度高,难以适配低龄学生;另一些项目(如锦歌)面临曲谱记录不全、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构建“非遗传承人—高校—中小学”的三级教研网络,完善教材标准化与师资代际衔接。
漳州已形成以公办院校为主体、社会培训为补充、非遗融合为特色的艺考教育生态,但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1. 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师资集中于市直学校,县域艺术教育薄弱;
2. 升学路径局限:高职艺术类专业以教育类为主(如学前教育、艺术教育),表演类专科培养规模较小;
3. 评价标准单一:过度依赖省级统考分数,非遗特长生缺乏专项升学通道。
未来可探索以下方向:建立闽南文化艺术资源库,开发数字化教学工具;推动漳州艺术学校与漳州城院共建“3+2”中高职贯通模式,拓宽戏曲表演、木偶制作等特色专业的升学路径;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激励基层人才扎根地方文化事业。唯有如此,漳州艺考教育方能从“技能培训”转向“文化传承”,真正成为闽南艺术复兴的引擎。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