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落地,浙江省自2024年起全面推进艺考改革。这场改革以“省级统考全覆盖、分类考试、多元录取”为核心,重塑了艺术人才的选拔机制。在此背景下,浙江多所艺术院校及综合类高校积极响应政策调整,从招生计划、考试形式到录取规则均呈现系统性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艺术教育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契合,更凸显了浙江作为教育强省在艺术人才选拔领域的先锋探索。
科类整合与新增方向
浙江省将原有的8个省级统考科类整合为教育部规定的6类: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其中,表(导)演类由原影视表演、时装表演合并而成,书法类为新增科类。这一调整强化了专业分类的科学性,例如表(导)演类下设戏剧影视表演、服装表演、戏剧影视导演三个方向,覆盖了表演艺术与创作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统考地位显著提升
改革后,省统考成为艺术招生的“主渠道”。除经批准的少数校考专业及戏曲类省际联考专业外,90%以上的艺术专业直接采用省统考成绩录取。例如浙江理工取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校考,转为省统考录取,减轻了考生多校奔波的压力。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8个专业不再组织专业考试,纳入普通类招生,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
专业艺术院校:结构优化与特色强化
中国美术: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增至1650名,新增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省统考录取),并将建筑学专业划入普通类招生。校考初试采用网络远程考试,复试为现场考试,凸显“初筛+深度考察”的分层选拔理念。
浙江音乐:保持年招生669人的规模,但内部结构动态调整。钢琴、扬琴等器乐专业招生微调1-2人;戏曲类(越剧)方向缩减演员名额、扩招器乐人才,呼应传统戏曲传承的实践需求。该校戏曲类本科采取省际联考,成为11所试点高校之一。
综合类院校:统考主导与跨界融合
浙江传媒: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减招50%,但双语播音方向扩招8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扩招至40人。录音艺术专业从校考转为省统考录取,反映行业技术类人才选拔更注重基础能力。
浙江理工:设计学类、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全面转向省统考录取,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的趋势显著。该校的转型标志着省内综合类院校艺术招生进一步向“公平性、标准化”靠拢。
“考评分离”与全过程监控
省统考全面推行线上初选+线下复试模式。例如中国美术初试为网络远程考试,复试现场创作;浙江音乐声乐考试要求清唱(无伴奏),强调真实基本功。评分环节引入“考评分离”机制,考官独立打分、全程录像,并增加省外评委比例,确保公平性。
综合分计算的文化课权重提升
录取规则中,文化课占比整体上调:
音乐、舞蹈、表(导)演类:综合分 = 高考总分×50% + 专业省统考成绩×2.5×50%
播音与主持类:高考总分占比高达80%
这一调整倒逼考生平衡专业与文化课学习。如浙江传媒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深化艺文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考生适应与资源匹配难题
改革后,省统考重要性陡增,但基层中学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欠发达地区考生面临专业培训机会少、信息滞后等挑战。文化课门槛提高(如校考专业要求高考总分不低于普通类一段线的75%)可能挤压专业突出但文化薄弱的学生空间。
动态调整与技术赋能方向
未来改革需关注三方面:
1. 区域公平机制:探索“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线上课程、名师巡讲缩小城乡差距;
2. 评价体系优化:如浙江音乐2024年试行全部专业破格录取,为专业拔尖者开辟通道;
3. AI辅助评分:浙江传媒已推动“数智赋能招生”,探索AI技术在视唱、即兴评述等环节的辅助应用。
浙江艺考改革通过统考主体化、录取综合化、监管透明化,构建了更规范、公平的艺术人才选拔体系。院校的差异化调整(如国美的专业重组、浙音的戏曲传承、浙传的技艺融合)既呼应政策要求,也彰显办学特色。改革仍需在“专业卓越”与“文化素养”、“选拔效率”与“个体适配”间寻求动态平衡。未来,随着更多院校加入跨学科艺术人才培养(如人工智能艺术、数字媒体导演等新兴方向),浙江或将在艺术招生改革中继续扮演“试验田”角色,为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