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正以蓬勃的经贸与文旅交流重塑其国际枢纽地位。旺盛的对外交往背后却隐藏着70%以上的本地翻译人才缺口,69%的用人单位坦言“招聘优秀翻译人才困难”。这一矛盾催生了多元化英语口译培训体系的加速构建——从高校专业课程到社会机构实练,从传统课堂到AI赋能教学,一场培育“新丝路传声者”的行动已在刺桐城全面展开。
高校专业筑基
仰恩翻译本科专业构建了覆盖语言基础、翻译理论、跨文化实践的课程体系,开设英汉笔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等核心课程,强调“实基础、重运用”。学生需完成280学时独立实践课及8周毕业实习,在翻译公司或外贸企业实操中磨练技能。泉州师范则聚焦商务场景,设置“外贸单证实践”“跨文化交际”等特色课程,通过12周行业实习强化学生经贸谈判、会展翻译等职业能力。两校均将第二外语(如阿拉伯语) 纳入必修,呼应泉州与中东地区的密切商贸往来。
社会机构补强实战
针对在职人员深造需求,本地培训机构提供模块化课程。新东方推出“口译强化100分班”,采用TPO真题训练与技巧精讲结合模式;环球雅思鲤城校区开设“同传速成课程”,依托模拟会议场景提升即时反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产教融合成为主流路径——省外办翻译室联合企业开展“译路同行”项目,在晋江经验馆、卡尔美体育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学员可参与外贸谈判、产品发布会等真实项目。
传统领域持续扩张
2023年泉州接待入境游客量激增256.9%,旅游外汇收入增长460.4%,文旅翻译需求爆发。为此,温德莱英语鲤城校区开设“旅游英语口译专班”,涵盖世遗景点解说、宗教文化术语等特色内容。外贸领域同样渴求专业译员,上半年泉州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达4064.5亿元,跨境电商纠纷调解、合同审核等岗位急需兼具商务知识与口译能力的复合人才。
新兴业态创造机遇
民营经济国际化催生细分赛道。省外办在“海丝泉州推荐官”培训中融入“政治话语对外翻译”策略,培养能解读“晋江经验”等政策文本的公共事务译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课程兴起,如牛学教育的“AI辅助同传工作坊”,教授译员运用语音识别工具提升效率,呼应中语智汇科技公司等企业提出的“人机协作”岗位需求。
官方支持搭建桥梁
福建省外办定期组织翻译人才研修,2025年在泉州开展的“英文讲解员培训”覆盖50余名高校教师与企业译员,聚焦政治文本翻译精准度、外事礼仪规范等痛点。泉州市政协更将“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列为重点提案,推动建立“世遗义务巡查员”多语种团队,为22处遗产点培养专属解说译员。
校企合作深化实训
本地高校与翻译企业共建“订单式”培养链。仰恩与译国译民集团合作开发《外贸谈判案例库》,学生参与亚瑟云商等企业的出海直播实训;泉州师范外国语在2025年华东外语论坛期间,选派学员承担外宾接待任务,在实战中检验跨文化沟通能力。企业反馈直接反哺教学——针对学员初期“术语生硬”问题,环球雅思晋江校区增设“鞋服纺织术语特训”模块,精准匹配安踏、和诚鞋业等本地龙头需求。
成人学习者的挑战
在职学员常面临时间碎片化、动力不足等问题。EF英语泉州中心推出“弹性学习计划”,允许学员自主组合线上AI课程(如发音纠错系统)与线下工作坊;新航道采用“VIP托管班”模式,为高阶学员配备导师督学,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等场景保持学习黏性。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化教学渐成趋势——美联英语丰泽校区限定班级规模为8人,确保每位学员每节课获得≥5次实战演练机会。
技术赋能与行业规范
生成式AI正重塑培训方式。2025年省翻译研讨会上,泉州高校提出建设“区域翻译语料库”,整合民营经济、宗教文化等特色词汇,为译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针对翻译市场鱼龙混杂现状,专家呼吁建立本地化认证体系,参考新励成口才机构的“口译能力测评标准”,从语音清晰度、信息还原度等维度实施分级评价。
泉州英语口译培训的勃兴,本质是这座千年商港国际化的缩影。从高校课程对标产业需求,到政企合力搭建实践平台,一条“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日渐清晰。挑战犹存:高端同传人才稀缺、小微外贸企业翻译服务获取难等问题,仍需通过产学研深度捆绑破解。
未来可探索三大方向:其一,建立“泉州翻译人才联盟”,整合高校、外办、商会资源,开发民营经济专属术语库;其二,推广“翻译+行业”双导师制,邀请企业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其三,借力AI技术开发“海丝文化即时翻译助手”,降低世遗景区多语服务成本。唯有将语言能力植入城市发展基因,方能使泉州在“一带一路”的新叙事中,让世界听懂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