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武汉以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于2023年启动“基于产出导向听说优先”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改革以弘毅学堂和英语快班为试点,通过重构教学模式、整合数字资源、深化师资培育,重塑公共英语教育生态。它不仅回应了新时代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迫切需求,更成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
WeModel框架的实践突破
武汉打破传统“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惯性,首创“WeModel”四阶教学模式:WePrepare(课前自主准备)、WeExplore(课堂协作探索)、WeProduce(任务协作产出)、WeEvaluate(多元动态评估)。该模式以“产出能力”为驱动,将语言学习嵌入真实交际场景。例如,在弘毅学堂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话冬奥”“文献综述协作写作”等任务,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即时输出,强化了学术表达与思辨能力。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路径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改革方案设置“基础-提高-发展”三级课程体系,结合三学期制灵活调配教学资源。基础模块聚焦职场通用英语,拓展模块则涵盖职业提升、学术深造、文化素养三类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选择“商务谈判”“学术英语写作”等定制内容,实现从工具性应用到人文素养的贯通培养。
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课堂
依托“珞珈在线”平台及自建慕课资源,武汉构建了“课内+云端”双轨学习空间。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英国社会与文化》通过全英文视频、互动字幕、文化案例库,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文化认知场域;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则支持实时语音评测,帮助学生突破“羞于开口”的障碍。数据显示,试点班级学生线上任务完成率达98%,口语练习时长同比提升40%。
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管理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动态监控学习行为,利用学情分析工具定位薄弱环节。例如,在“云教研”活动中,教师团队基于学生单元测试的错题分布,调整“学术听力策略”“跨文化交际案例”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评”闭环优化。
常态化“云教研”机制
为保障改革落地,英语部建立跨教研室协作网络,定期举办线上教研会议。外籍教师Nathan引入“文献综述协作写作”任务设计,本土教师徐鸿分享“词汇游戏化教学”案例,中外教联合研讨如何平衡语言准确性与思维深度。两年来,“云教研”累计开展30余期,形成标准化教学设计工具包(Toolkit)12套,覆盖听、说、读、写全技能模块。
学术能力与教学转化并重
教师团队以科研反哺教学,近五年承担社科基金学术外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例如,熊红萍教授将“公外硕士研究生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互补教学”课题成果融入本科拓展课程,打通本硕英语能力培养链条。
跨文化交际的深度浸润
课程突破语言技能训练局限,将文化比较与价值观思辨纳入核心目标。在《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中,学生通过分析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的中英教育观差异,探讨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中英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模拟活动中,学生以“智慧城市治理”“碳中和政策”为议题,实践跨文化协商策略。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改革强调双向文化传播能力培养。英语辩论队、模拟联合国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以“中国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合作”为题材,用英语阐释中国方案。正如参与中英创新营的学生蒋一智所言:“既不过度美化,也不刻意丑化,真诚客观的叙述才能真正赢得国际尊重”。
武汉的英语教学改革通过“目标重塑—技术融合—师资协同—文化赋能”四维联动,已初显成效:学生省级以上英语竞赛获奖率提升2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满意度达91%。改革仍面临深层挑战,如拓展模块与专业的课程衔接不足、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有限等。
未来改革需向三个方向纵深推进:
1. 学科交叉课程开发:联合经管、法学等开设“国际组织实务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等微专业,强化英语的工具性价值;
2. 教师发展体系升级:借鉴西北民大“高校师资英语培训班”经验,建立“英语教学+学科内容”双导师制,提升教师复合素养;
3. 国际评价标准融入:引入雅思、托业等国际测评体系,推动学分互认,为学生海外深造铺路。
正如副校长周叶中所强调:“英语既要夯实工具性基础,更要肩负文化育人的使命”。武汉的探索,正为中国高校公共外语教育转型提供一份兼具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珞珈方案”。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