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江苏省传媒艺术教育版图中,南京传媒舞蹈以“江南舞”为特色,依托“大传播、全媒体、应用型”的办学基因,成为国内舞蹈艺考培训的创新标杆。于2021年正式获批舞蹈表演、编导、教育三大本科专业,填补了江苏舞蹈高等教育的学科空白,并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国际课程融合,构建了独具竞争力的艺考培养体系。
江南舞:非遗传承的地域性创新
作为首个系统化开设“江南舞(江苏民间舞)”课程的艺术院校,将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江苏花鼓、采茶舞)纳入核心课程,通过《小城雨巷》《渔篮花鼓》等原创作品实践,实现文化保护与舞蹈教育的双向赋能。此类课程占比达专业总学分的30%,学生需完成田野采风、动作解构、现代编创三阶段训练,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深层解读。
跨学科融合:舞蹈与传媒的共生
依托南京传媒“全媒体”办学优势,舞蹈专业开设“数字舞蹈编导”“多媒体舞台技术”等跨界课程。例如,舞蹈编导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投影映射、实时动捕技术,在毕业作品《遗韵》中,学生通过3D虚拟场景还原江南水乡意象,该作品获2023年江苏省艺术基金立项,凸显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的教学成果。
双轨制师资:学界与业界的合力
组建“专家导师+行业骨干”的双轨团队:
三阶式培养:从技能到创作的进阶
教学采用“基础-实践-创作”三阶模型:
1. 基础阶段:大一侧重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风格性训练,芭蕾舞专业引入瓦岗诺娃体系,软开度达标率要求100%;
2. 实践阶段:大二起进入“黑匣子剧场”“钟楼露天剧场”等校内舞台,每学期完成2场演出,参与校际展演如“方山传媒艺术高峰论坛”;
3. 创作阶段:大三启动毕业作品孵化,优秀作品推送至“紫金文化艺术节”“舞蹈荷花奖”等赛事,近年获奖率达35%。
2+2国际本科:学分互认的直通机制
作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开设“国际本科2+2项目”。舞蹈专业学生前两年在南传完成语言强化(雅思/日语)及专业课程,后两年对接英国伦敦金史密斯、澳大利亚科廷新加坡分校等60余所合作院校,学分互认率达90%。2023届学生中,22%通过该项目进入QS艺术类0高校深造。
跨国工作坊:前沿艺术的接触窗口
定期举办“国际舞蹈大师课”,如英国皇家舞蹈(RAD)的芭蕾技巧工作坊、日本舞踏即兴训练营。2023年联合韩国檀国开发“K-Pop编舞商业实践”课程,学生参与短视频平台千万级流量作品编创,拓展市场化能力。
校考定制化培训:从统考到名校的阶梯
针对舞蹈艺考,提供“省统考强化+校考定向突破”方案:
升学数据印证培养效能
2021-2023届毕业生中,85%进入专业院团或基础教育岗位,15%考入北京舞蹈、中央民族攻读硕士。典型案例包括:
南京传媒舞蹈通过地域文化深度挖掘、学科跨界融合、国际资源整合三维度,重构了舞蹈艺考培训的内涵。其核心价值在于:
1. 文化根脉的现代转化:江南舞课程体系为非遗活化提供教育范本;
2. 就业出口的多元拓展:国际项目与传媒技能赋予学生“舞台+教学+编导”复合竞争力;
3. 评价标准的动态适配:从统考标准化到校考个性化,形成梯度化培养路径。
未来可深化两大方向:一是建立“江南舞蹈基因库”,通过动态捕捉技术保存传统动作语汇;二是开发“舞蹈传媒融合”微专业,响应元宇宙演艺等新兴业态需求。南传模式证明,舞蹈艺考不仅是技术训练,更应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起点。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