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童英语宣称的薪酬区间看似具备行业竞争力(6K-15K,本科平均7.0K),但现实与宣传严重背离。多名员工证实,工资发放长期异常:2021年6月起,多地校区出现系统性欠薪,成都、广州校区员工连续4个月未收到完整工资。东莞离职顾问小刘指出,其离职时公司仍拖欠两万余元薪资,而广州番禺总部张贴的讨薪名单中,最高欠款额竟达11万元。这种大规模欠薪已非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资金链断裂的体现。
薪酬制度更被指缺乏契约精神。据广州分校教师揭露,公司“经常修改工资制度,变相克扣薪资”,例如高薪者工资被预留、低薪者预发后需扣回。薪酬体系表面声称“结合提成激励”,但员工需达成高额销售指标才能获得提成,且公司通过强制购买“学习卡”变相削减实际收入——若不购买,提成直接打六折。这种将经营风险转嫁员工的机制,暴露了企业管理的不公与失信。
树童英语内部推行的“学习卡”制度,实质是变相的资金套取手段。该制度规定:工作满半年的课程顾问必须购买1-5万元不等的学习卡,校长、副校长及销售岗教师也被强制参与。名义上是“员工福利”,实则与薪酬绑定——拒绝购买者提成直接削减40%。这种设计剥夺了员工选择权,将岗位权益异化为内部消费指标。
学习卡的退费机制形同虚设。当员工因欠薪或离职要求退款时,创始人李小静公开表态:“退什么退,没有的退!谁也不许当逃兵”。这种回应印证了学习卡的金融属性:实为无息融资工具。更严重的是,部分员工为提升业绩,甚至自费3-5万元购卡囤积,最终与企业经营风险捆绑,在机构暴雷后血本无归。这种制度已涉嫌违反《劳动法》关于禁止强制消费的规定。
树童员工的工作强度与时间安排远超合理范围。内部调查显示,85%的员工需经常加班,仅14%能基本准时下班。专职教师详细描述了典型日程:周三工作12小时(早9点至晚9点),周四周五下午2点至晚9点,周末早8点至晚6点。这种“做六休一”的排班(周一、二休息)虽避开政策限制,却严重挤压员工生活空间。
加班文化伴随零补偿制度。广州教师Kishi明确指出:“加班是常事,没有加班费”。更值得关注的是,57%的员工遭遇周六周日均加班,仅14%偶尔加班。高强度工作下,公司未提供调休或健康保障,反而通过克扣工资、修改规则加剧劳资矛盾。这种单向索取人力资源的模式,成为压垮员工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基础社会保障方面,树童英语的执行存在显著漏洞。虽100%员工确认缴纳五险,但住房公积金缴纳率仅62%,25%员工明确表示未缴纳。有教师披露,面试时承诺的公积金在实际入职后未兑现。这种基础福利的缺失,不仅降低员工实际收入,更影响其长期权益(如贷款购房)。
福利补贴体系几近空白。员工反馈称,除法定五险外,“没有交通补助、房补、补充保险等任何额外福利”。薪酬制度频繁改动、工资延迟发放成为常态,甚至有教师控诉“工资高的被预留,工资少的预发后扣回”。这种缺乏稳定性和透明度的管理方式,折射出企业将人力视为成本而非资源的短视思维。
树童的待遇危机根源在于其激进的“直盟模式”扩张。创始人李小静曾宣称通过直营与加盟结合,两年内校区从15家裂变为200家。为实现资本化目标(五年内上市),公司推出“微加盟”集资:家长缴纳12万元即可成为分校股东,承诺“先回本后分红”。该模式实为变相融资,协议中却将还款责任转移至空壳合资公司,埋下兑付。
当资金链断裂后,创始人态度彻底暴露制度虚伪。面对员工讨薪与家长退费(最高单笔学费7万元),李小静公开拒绝偿付:“不退费,等破产清算,没钱可退”。230家校区、20万学员的体系瞬间崩塌,但企业通过上百家关联公司分散风险(李小静控制136家企业),使得劳动者维权无门。这种利用法律空隙敛财的商业模式,终以损害员工与消费者权益为代价。
树童英语的案例揭示了教培行业待遇乱象的深层机制:当企业将快速扩张与资本积累置于员工权益与学生服务之上时,人力资源便沦为可牺牲的成本单元。其强制购卡、系统性欠薪、福利缺失等行为,已逾越法律底线;而创始人“不退费、不偿薪”的宣言,更暴露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
解决之道需多维度重构:
政策层面应强化预付资金与劳动权益的联动监管,将教培机构员工待遇纳入办学许可审核;
行业层面需建立薪酬透明度认证机制,杜绝“学习卡”类变相融资;
维权层面劳动者需保留工资单、修改制度通知等证据,通过集体仲裁提高成功率(广州已有劳动仲裁集中立案)。
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与成长,若机构自身践踏员工权益,又何谈培育学生?树童的崩塌警示我们:只有将劳动者待遇作为教培行业健康度的核心指标,才能避免“教育理想国”沦为资本的修罗场。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