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艺考改革的浪潮中,枣庄市的播音专业教育正经历深刻转型。随着2024年山东省艺考新政的全面实施,播音与主持类文化课录取线首次与普通类一段线持平,这一变革倒逼地方教育体系重新定位专业培养路径。作为鲁南地区的重要教育基地,枣庄凭借特色高中的学科建设、高校资源整合及严格的专业选拔机制,逐步构建起区域性的播音人才孵化生态。这一体系既响应了省级“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的导向,也为地方学子开辟了更具竞争力的升学通道。
省级改革引领地方实践。2024年起,山东省艺考政策迎来重大调整,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首次与普通类一段线持平,显著高于舞蹈类(65%)和美术类(75%)。这一改革直接推动枣庄地区强化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协同培养。枣庄市教育局在《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方案》中明确响应:2025年起,艺术类科目正式纳入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确定成绩,从源头强化艺术教育的系统性。
地方政策配套落地。枣庄九中等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率先调整招生策略。该校2025年艺术生招生简章规定,播音类考生需通过自选作品展示(70%)和基本功技术技巧测试(30%),且明确要求“素颜应试”,杜绝形式化表演。这些举措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厅长李明在统考检查中强调的“公平公正、科学选才”原则形成呼应,凸显地方对省级政策执行的精准适配。
高中阶段提前选拔。枣庄九中作为山东省特色高中和音乐学科基地,2025年面向全市招收播音特长生。其专业测试采用“主项+副项”双维度评估:主项考察自备稿件朗诵与即兴表达,副项侧重声乐或器乐基础。这种设计既考察语言表现力,也检验艺术通感能力,与高校选拔形成梯度衔接。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对文化课门槛逐年提高:2025年播音生文化线为普通生录取线的75%,2026年将升至80%,体现“专业突出者文化不弱势”的培养理念。
省级统考严格把关。播音专业省级统考由山东青年政治等考点组织实施,采用“考评分离”模式——考生现场考试全程录像,评委异地盲评。李明厅长在2025年统考检查中特别强调“三随机”机制(随机编排考生、评委、考场),并部署人脸识别技术核验身份,严防。省级统考的科学性为地方高中专业培养提供了权威参照,也使枣庄考生在公平竞争中验证专业水平。
特色高中的基础培育。枣庄九中配备高标准演播室、录音棚及多媒体教室,师资含齐鲁名师、特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其课程体系采用“文化课+专业双轨制”,学生每日晨间进行气息控制、新闻播报等基本功训练,课后参与校园广播站实践。该校艺术团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艺术团,定期展演话剧、朗诵会,使学生从舞台实战中提升镜头表现力。
高校资源的纵向延伸。枣庄本地高校如枣庄职业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就业导向,其音乐表演专业与市级融媒体中心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参与《枣庄新闻》配音等真实项目。泰山音乐与舞蹈则聚焦升学衔接,开设播音主持选修模块,邀请省级媒体主持人开设工作坊,近三年该院毕业生考入中国传媒等名校比例达15%[[19]。高校的介入使高中专业训练避免“应试化”,转向可持续的能力建构。
升学路径的拓宽。山东省艺术类本科批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播音主持类按文化课70%+专业30%合成综合分。这一规则使枣庄考生可兼报多所院校,如2023年中国传媒播音专业合格线为女生60.09分,文化课达普通类一段线即可竞争录取。地方高中也强化升学指导,枣庄九中近两年播音生本科录取率超60%,其中超三成进入省重点高校。
地方媒体的人才虹吸。随着枣庄市融媒体改革深化,区县级播音岗位需求增长。枣庄职业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67%,传媒类学生在枣庄广播电视台、滕州融媒体中心就业占比31%。地方媒体更青睐“既懂专业又熟悉本土”的人才,如滕州方言节目主持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掌握鲁南方言文化,这为在地化培养的毕业生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
枣庄播音艺考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三位一体”协同:省级政策提供制度框架,地方高中打造专业基础,高校资源注入可持续发展力。这一模式既回应了艺考改革对文化素养的刚性要求,也通过专业化训练保障学生的艺术竞争力。
未来需在两方面突破:其一,深化课程融合,如开发“文史经典诵读”“地方文化解说”等特色模块,使文化课学习与专业实践相互赋能;其二,拓展区域联动,联合临沂、济宁等鲁南城市共建艺教联盟,共享优质师资与实训平台。唯有如此,地方播音教育才能从“升学跳板”转型为区域文化传播的人才引擎,真正实现“为城市发声,为时代传音”的教育使命。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