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市新建区长堎工业园区的兴业中大道上,一所以“自强不息,弘美厚德”为校训的艺术学府已默默耕耘二十余载。作为江西省首批经教育部门批准的综合性艺术文化培训学校,新建区弘艺文化艺术学校自2001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因材施教、文化专业并重”为核心理念,向高校输送逾万名艺术人才。在2024年艺考改革全面落地的背景下,这所拥有六大校区、辐射华东地区的艺术教育基地,正以创新姿态回应时代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
弘艺的校训“自强不息,弘美厚德”不仅是口号,更是其教育实践的根基。学校将艺术技能培养与文化素养提升深度融合,开设音乐、舞蹈、播音等专业课程的独创“艺考文化补习专班”,针对艺术生文化课薄弱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音乐专业课程中融入乐理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贝多芬交响曲背后的启蒙思想,而非机械练习演奏技巧。
面对艺考改革中“文化课成绩占比不低于50%”的新规,弘艺率先调整课程结构。2024年起,学校将文化课课时比例从35%提升至45%,并引入跨学科教学:在声乐训练中分析古诗词的韵律美学,在西方音乐史课程中对比文艺复兴与同期中国明代戏曲的发展。这种“以艺促文、以文养艺”的模式,使学生在统考中文化课平均分高出省线18分。
分层教学与模块化设计是弘艺课程的核心特色。学校将音乐专业细分为声乐(美声/民族/流行)、器乐(西洋/民族)、理论作曲三大方向,每方向设置“基础-强化-冲刺”三阶课程。以声乐为例,基础阶段聚焦呼吸控制和音准训练,冲刺阶段则引入“模拟考场压力测试”,通过高频次舞台演练降低学生考试失误率。
针对省级统考新规,弘艺开发“三维能力评估体系”:
1. 专业能力:每月录制演奏视频进行动态分析,利用音频软件检测音准偏差值;
2. 文化素养:通过文史知识竞答、艺术评论写作强化综合能力;
3. 心理素质:与江西师范心理学系合作开发艺考焦虑量表,定制心理疏导方案。
2023年该校学生省统考通过率达98.7%,远超全省82%的平均水平。
弘艺的师资团队构成呈现“双师型结构”:60%教师来自江西师范、南昌等本地高校,40%聘请北上广艺术院团在职演员。例如声乐教研室主任陈帆(原中国歌剧舞剧院男高音),将《江姐》《原野》等民族歌剧的表演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内涵。
学校建立“导师制成长路径”,每名学生配备专业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双导师。在高三集训期,导师团队根据学生目标院校定制“冲刺档案”,中央音乐考生侧重视唱练耳精度训练,师范类院校考生则加强教育理论课程。近三年,该校向中央音乐、上海音乐输送27人,其中2023届学生李雯以第11名被上音声乐系录取。
面对2024年校考规模缩减、省级统考全覆盖的变革,弘艺率先实施“统考筑基+校考精研”双轨战略。一方面,针对省统考设立标准化训练模块,如器乐科目采用“分乐章拆解训练法”,将《黄河协奏曲》按快慢板分段攻克;为意向校考学生开设“名校工作坊”,邀请中传、北电考官开展命题模拟,近两年校考合格证获取量逆势增长15%。
在数字化转型中,学校开发“弘艺云课堂”平台,收录300+小时名师课程。2024年新增AI陪练功能,可实时分析钢琴演奏的触键力度与踏板使用,并生成改进报告。该平台使偏远地区学生远程课程参与率提升40%,践行教育公平理念。
弘艺持续推动“艺术资源下沉”计划,在新建区20所中小学设立公益社团。2023年开展的“赣鄱民歌传承”项目中,学校师生采集南昌清音、鄱阳渔歌等非遗素材,编撰成声乐教材,惠及800余名农村学生。该项目获江西省教育厅“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作为区域艺术教育枢纽,学校牵头成立“赣江艺术教育联盟”,联合南昌师范、江西省歌舞剧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2024年启动“青少年艺术素养追踪计划”,将对500名学员开展十年跟踪研究,探索艺术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长期影响。
二十余载深耕,弘艺文化艺术学校已从技能传授者蜕变为艺术教育生态的构建者。在艺考改革浪潮中,其“专业筑基-文化赋能-人格塑造”的三维模型,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方案。未来,随着南京、杭州新校区的建设,这所扎根赣鄱大地的艺术摇篮,或将在更广域的教育图景中诠释“弘美厚德”的深层内涵——当每一个音符都被赋予文化的重量,艺术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心的火炬。
> 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3月,弘艺南昌校区占地5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拥有声学音乐厅、智能琴房等设施,年培训容量达2000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艺培基地之一。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