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简称“常高艺”)作为常州唯一纳入全省艺术提前单独招生的专业院校,2025年招生计划延续五年制高职与六年制中专并行的模式,计划招收高职生300名、中职生26名,覆盖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音乐表演、播音主持及舞蹈表演六大专业方向。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综合考评的艺考改革框架下,该校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与送考进校双轨并行的服务模式优化报考流程:考生可通过“小艺帮”APP完成报名缴费(3月1日-4月30日),专业加试设4月20日、5月1日两场,文化考试则定于5月10-11日进行,科目涵盖语数英及道德与法治(开卷)。
政策适配性上,常高艺积极响应2025年艺考新政核心要求。教育部明确文化课成绩占比提升至50%以上,并压缩校考规模、强化省级统考覆盖。该校虽属高职层级,仍通过“专业加试+综合面试”的复合评价体系呼应改革方向,在专业技能测试外增设综合素质评估,避免“唯技法论”的选拔局限。送考服务覆盖20余所初中,降低异地考生流动成本,体现资源下沉的公平理念。
常高艺的考评机制聚焦专业能力与人格特质双重维度。以2025年4月20日首场加试为例,播音主持考生需完成即兴命题表达,考察语言组织与临场反应;艺术设计类要求静物素描,强调造型基础与观察力;音乐表演类则通过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展示技术功底。考官反馈指出,近年考生专业水平显著提升,“部分演奏技巧接近在校生平均水平”,且备考系统性增强——如播音考生提前两月特训即兴表达,美术生素描本记录密集集训轨迹。
综合面试环节进一步挖掘考生适配度。除审核初中阶段综合素质评定(需达良好以上)外,面试通过情境问答评估学生的艺术理解力、职业规划清晰度及抗压能力。例如,舞蹈专业侧重身体协调性与艺术表现欲,而设计类关注创意思维与文化积累。这种设计呼应了中央民大等本科院校的“破格录取”思路,即在专业拔尖或文化课薄弱但具备潜力的考生中寻找平衡点。
考生动机调研揭示艺术教育的深层价值。苏州考生陆女士选择常高艺影视动画专业,源于女儿“从幼儿园学画,一直对动漫感兴趣”,她认为“把兴趣培养成职业是幸福的”。这种个体选择折射出艺考热的社会动因:在升学路径多元化趋势下,艺术教育成为衔接个人天赋与职业发展的通道。数据显示,2020年艺考报名人数达117万,较2015年增长近40%,其中美术类占56%,反映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扩容。
校企协同则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常高艺与恐龙园、东方盐湖城等文旅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将非遗传承、数字媒体等课程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播音主持专业增设新媒体运营方向,适配直播经济的人才缺口;服装设计专业引入企业项目制课题,使学生参与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这种产教融合模式缩短了技能转化周期,2024年校园招聘会显示,动漫、文旅策划类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艺考制度改革亦伴随挑战。文化课比重提升要求考生平衡专业集训与文化学习,部分专业基础突出但文化薄弱的学生面临淘汰风险。对此,常高艺需探索差异化培养方案——参考中央民大“文化线85%+校考%”的破格机制,为专业尖子生提供文化课强化通道。需警惕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研究表明,约34%艺考生因就业压力选择跨领域就业,主因包括“实践能力不足”“社会认知偏差”。这要求院校深化通识教育,如增设艺术管理、版权法规等课程,提升职业适应性。
未来改革可聚焦三方面:其一,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拓展六年制舞蹈中专生直升通道,避免技能断层;其二,开发“文化素养+专业创新”动态评价工具,引入作品集、项目实践等过程性考核;其三,扩大国际联合培养,借鉴该校现有英美荷合作项目,对接数字艺术前沿领域。如上海纽约等中外合办院校的艺术课程,已尝试将VR创作、跨媒介叙事纳入教学,此类经验可加速本土化移植。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艺考实践,本质是职业教育响应美育战略的微观缩影。其通过“复合评价+产教融合”模式,在政策合规性与人才适配性间寻求平衡。未来,如何在文化课门槛提升的刚性要求下保留艺术教育的弹性空间,如何将区域产业需求转化为可持续的培养方案,仍是核心命题。建议加强省级艺术统考与高职校考的衔接机制,并推动企业导师库、国际课程模块等资源的跨校共享,使艺考真正成为滋养创造性人才的制度化通道。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