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戴尔国际英语全面关停北京5家少儿校区;曾经号称“西南最大直营少儿英语机构”的爱贝斯实控人携款失联,波及5万学员;迪士尼英语也在多地关闭十余家门店。仅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的三个月内,华尔街英语、巨人教育、启文教育等机构接连爆雷,行业头部企业股价暴跌超70%。这场持续数年的闭店潮背后,既是政策严控下的行业阵痛,更是资本狂热退去后教育本质的艰难回归。当机构跑路、家长维权、教师失业成为社会焦点,少儿英语培训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重构。
“双减”政策成为行业分水岭。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对学科类培训实施全方位限制:严禁资本化运作,禁止节假日及寒暑假补课,强制“营转非”登记。政策直接切断机构的核心盈利模式——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单日市值蒸发超60%,依赖预付费扩张的中小机构资金链纷纷断裂。
英语学科地位的下滑进一步压缩需求。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调整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权重: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高考英语分值大幅降低。据家长反馈,政策前约50%学生参与英语补习,而“双减”后部分城市参培率下降至不足20%。教育部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83%,英语培训作为“刚需”的时代宣告终结。
高成本运营与回报失衡埋下隐患。传统机构普遍选址高端商场以吸引客流,单店投入高达150-200万元,但年均实际营收仅约80万元。租金占运营成本40%以上,叠加师资薪酬上涨,多数机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迪士尼英语中国区总裁曾坦言,即便每生年费超2万元,仍难覆盖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
同质化竞争与教学创新缺失。市面课程高度雷同,多数围绕应试技巧设计,依赖游戏互动吸引低龄学员却忽视语言习得规律。当政策禁止“应试导向”培训后,机构缺乏差异化产品应对转型。如爱贝斯在政策出台后仓促推出“文化素养课”,但师资与课程体系未能同步调整,最终加速崩盘。行业报告指出,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导致家长续费率持续走低,市场恶性竞争加剧。
预付费模式引发系统性风险。机构普遍采用“年卡”“套餐课”形式预收学费,爱贝斯跑路前仍以“16800元包小学全程”促销圈钱,单笔未履约订单最高达1.26万元。预收款缺乏监管,常被挪用扩张,一旦现金流中断即引发连锁倒闭。教育部2021年被迫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但推行滞后于风险爆发。
维权成本高企与监管缺位。家长退费需经历投诉、立案、集体诉讼等漫长流程,而机构破产清算中教育消费债权偿付优先级低。上海“莱特王国”倒闭时,老板公开声称“无钱退学费”;霍兰德教育CEO卷款逃往英国,欠款超千万却规避追责。教师群体同样受害,英特国际拖欠200名教师工资近400万元,非编制教师转行率激增。
政策回调与“先立后破”新思路。2024年8月国务院发布《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被视为行业松绑信号。教培股票应声涨停,但政策仍明确区分学科与非学科类培训,英语等学科类机构资本化路径尚未解禁。经济学家指出,这体现“先立后破”的治理逻辑——在建立素质教育新机制前,不再激进破除原有业态。
线上转型与素质化探索。全球在线语言学习市场预计2025年达228.4亿美元,年增速超20%。中国在线英语培训2024年同比增长8.1%,AI个性化学习工具(如词汇教练、虚拟情境对话)成为新增长点。线下机构则转向语言应用场景:瑞思英语结合研学实践开发“英语戏剧课”,新东方推出“双语科学实验”,通过跨学科融合规避政策限制。
少儿英语培训的闭店潮表面是政策严控所致,实则是资本裹挟下教育异化的必然结果。当“三年上市”“用户裂变”取代教学效果成为KPI,行业早已背离语言教育的本质规律。短期看,政策回调虽带来喘息空间,但机构需彻底摆脱对预付费和应试培训的依赖,通过轻资产运营(如社区学习中心)和数字化工具降本增效。
更深层的转型在于价值重构:从“提分工具”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新课标要求英语教育强化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这意味着机构需开发基于真实语境的课程,如通过跨文化项目式学习培养全球胜任力。强化行业自律与监管协同,建立学费保险、师资认证等制度,才能避免“关门跑路”重演。
未来,少儿英语不会消失,但形态将彻底革新。随着AI自适应学习普及,线下场景更需聚焦人际互动与情感体验;当高考英语权重下降,课程价值应体现在跨文化沟通能力而非分数本身。只有回归教育本真,行业才能走出寒冬,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非对立面。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