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等朝代,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以考试办法选取进士。
三、科举制在唐朝的发展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继承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是每年分期举行的定期考试,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四、常科的科目及考生来源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乡贡则是不经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
五、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只是试策,后来则有所变化。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重诗赋。帖经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而诗赋则需要考生具备文学才能。
六、唐代科举的其他方面
除了常科考试外,唐代取士还要看考试成绩和名人士的推荐。考生需要向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七、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但常科科目减少,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例如放宽了录取和作用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并实行糊名和誉录制度以防止徇私舞弊。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八、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以前,学校仅是科举选拔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入学成为科举的必经之路。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大体分为四类。监生有直接的仕途机会,特别是在明初,许多监生担任了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职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逐渐减少,但他们仍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官职。
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被称为郡学或儒学。经过省级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称为童试,也叫小考。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称提督,因此这一级考试被称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为生员,然后分别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和附生。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季八月进行,因此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因此称为春闱。会试同样分为三场。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因此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的名次由皇帝重新安排。录取分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二甲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除了上述的科举制度,历史上还有满汉戳考这一特殊的考试方式。满汉戳考起源于清代,是清宫“宫廷考试”的一种延伸。它主要面向满、汉两族的官员,考核他们的阅读、写作和文化素养。满汉戳考的“戳”指的是“订下标记而进行考试”。这种考试形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对公正、公平的重视。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贯彻了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特权,不必通过科举途径即可做官。尽管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逐渐走向没落。尽管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仍然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科举制的消亡。
5. 殿试在成功会师之后,随即在当年进行。初始的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一,但从明宪宗成经八年以后,时间被改为了三月十五。应试者身份为贡士,他们在殿试中不会落榜,只是会根据皇帝的要求重新排列名次。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只考察时务策略一道题目。殿试结束后,次日开始读卷,再过了一天就会公布榜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者合称为三鼎甲。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则分别被称为传胪。整个一、二、三甲的进士统称为进士。进士的榜单被称为甲榜或甲科。由于榜单是用黄纸书写的,所以也被称为黄甲或金榜。成功成为进士的人则被称为金榜题名。
6. 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当殿试的状元与这两者合并时,便形成了所谓的三元。在明代的历史中,只有许观和商辂两人在不同的年代连中三元,这成为了科举场中的佳话。
7. 在殿试结束后,状元的去向通常是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则会被任命为编修。其他合格的进士则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三年的考核,合格的庶吉士会被赋予更高的官职,如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等。其余的人会被分配到各个部门担任主事等职位,或者优先任命为知县,这被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速度很快,从英宗时期开始,朝廷逐渐形成了只有进士才能进入翰林,只有翰林才能进入内阁的局面。
8. 在明代,乡试和会试的首场考试主要考察八股文。能否成功考取,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大多数读书人会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八股文的学习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必须按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其措词要模仿古人的语气,也被称作代圣贤立言。八股文的格式非常固定,包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字数限制,要求句法对偶。八股文也称作制义、制艺、时文等。它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来,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同时也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一些学者如顾炎武对八股文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其危害甚至比焚书还严重。
9.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清代在实施中贯彻了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特权,无需通过科举途径即可担任官职。在雍正之前,清代的科举分为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和会试中享有特殊优待,只需考翻译科。虽然之后改为满汉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主要还是汉人。
10. 清代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没落,其弊端也愈发明显。尽管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罚极为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缺陷,舞弊现象仍然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科举制的消亡。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