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详解
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高二下学期的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答案,供各位同学学习参考。
####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2.5分,共50分)
题目解析:
读下列天气预报简图,回答1-2题。
1. 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的昼长信息,可以推断出该日最接近的节气是谷雨(4月20日)。
2. 当日的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根据地区的气候特点,当日可能出现沙尘漫天的天气现象。
接下来是PQMN四个不同区域的题目,读图表回答3-4题。
3. 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业结合发展的地区应该是降水量在400mm左右的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4. 关于PQMN四地的描述,P地应是热带沙漠气候,不宜大力植树造林;Q地属于亚热带,易产生洪涝灾害;M地位于半干旱向半湿润的过渡地带,不宜大水漫灌;N地降水量较多,不会产生荒漠化现象。
再来看马斯达尔这座城市的相关题目,回答5-6题。
5. 目前不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获取电力方式是垃圾发电,在垃圾燃烧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6. 马斯达尔的气候资料显示出全年气温较高、降水较少的特征,应为热带沙漠气候。
接下来是南极大陆和周边海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 水循环中的⑥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塑造地表形态,如形成冲积扇。
#### 二、综合题部分
读中国东、中、西部能源生产与消费占的比重示意图,回答9-10题。
9.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中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西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均较小。能源生产与消费区域分布不均,但无法确定我国能源进口状况。
10. 西部输出的主要能源最可能储存在陆相沉积盆地中的背斜地质构造中。
再来看某省的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11-12题。
11. 根据统计数据,1990-2010年间,该省家庭户数呈增加趋势,城市化水平提高但速度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12. 导致社会负担加重的直接原因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 若要开辟蔬菜花卉基地,应选择在付地租能力较低、地形平坦且水源充足的地区。
一、地点与地理特征
A. 位于农耕区附近,该地区乳肉蛋食品资源丰富。
B. 靠近自然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为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C. 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较低,日照较多,这种气候条件对于某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有利。
二、区域分析与布局
解析:第13题中,D处地价较低,且平原面积广阔,紧邻城市,交通便捷,因此适合布局蔬菜花卉基地。第14题则涉及到地租水平曲线,根据曲线可以看出两地均为住宅区,但因靠近林地和景点,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因此该住宅区位更为优越。
近年来,我国多地已经形成了多个优势农产品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外,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结合图表回答15~16题。
15. A地位于河谷地区,夏季气温较低,适合种植喜湿凉蔬菜;而B地纬度较低,冬季热量丰富,利于蔬菜生长。
16. C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布局主要考虑接近原料地,而D地则因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布局。
再看湘北某流域的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建筑用地、果园和耕地主要分布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而林地则主要分布在200~500米之间的丘陵地区。
18. 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路在于将化工厂迁移到河流下游地区,同时在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三、工业园区与经济分析
在鄂尔多斯市的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产业链条。该工业园区产业链条的延伸主要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该工业园区最为突出的优点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四、金砖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21. 在金砖中,“B国”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深受洋流和盛行风的影响。洋流从东北向西南流动,盛行风为东南风。这种气候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针对“C国”阴影区域的土壤侵蚀问题,其原因是夏季多暴雨、植被稀疏、黄土土质疏松以及构造运动剧烈等自然原因,同时也与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等人为活动有关。
23. 对于S国来说,其黄金、铂族、锰、钒、铬、锑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可以称之为“世界矿山”。这一称谓源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24. 在比较C、I、R三国的自然地理要素时,可以选择比较不同点的要素如地形、气候等,也可以选择相同点的要素如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的地理特点和优势。
五、具体区域分析与案例
25. 哈尔滨地区的天气从4日14时到5日8时经历了气压降低、气温升高的变化。松花江(哈尔滨河段)的水文特征包括结冰期长、流量较大等,这是由该地区的纬度、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26. 在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中,该模式实现了粮食的就地转化,推动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异地育肥”也减缓了对草场的压力。这一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六、西北地区分析与案例
27. 甲、乙两地地形成因的显著差异在于:甲地主要是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形成的;而乙地则主要是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形成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貌发育的差异。
近几十年来,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雪线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来分析其对丙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设施农业是一种利用人工设施在现代可控环境下进行的农业生产,具有投入高、技术密集、品质优良、产量高效等特点。丁地区正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大棚蔬菜、食用菌、花卉和温室育苗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大流通格局。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呢?
宁东至山东的±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于2011年正式投运,该工程全长1333公里,将宁东能源基地的电力和黄河上游的水电直接输送到山东。这一工程的建设对于两地有何重要意义?
关于地理复习,首先要理解地球的运动以及大气圈的运动等基础知识,并与自然灾害相联系进行复习。以教材为主,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为辅助,使用如王后雄等提升资料进行深化学习。对于高二文科地理期末考试快速复习,重点在区域地理,无论是否掌握前面的内容,都要重点复习。需要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各大洲的分界限、亚洲气候的三大特点与原因、亚洲的河流分布以及人口稠密地区与自然增长率高低等问题。
第49条,论及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温度带占比及人口分布特点。
第50条,探讨该国的丰富殖民历史和土著文化,包括玛雅文明及其农产品对世界的影响。
第51条,揭示该国的四大世界之最,包括其90%的人口居住情况以及最大的城市与工业中心。
第52条,介绍该国三种著名的出口产品及其首都迁移至巴西的主要原因。
第53条,讨论亚马孙平原的发展状况、铁矿石的分布情况,以及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第54条,探讨南极的领土范围及其周围的大洲大洋。
第55条,阐述南极洲的经纬度及其两大世界之最。
第56条,介绍我国两个考察站在南极的位置。
以下是高二地理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
高二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决定性一年,学生需要将高一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高二的学习中,并逐步吸收和掌握高二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三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期末考试必考的知识点。
关于太阳辐射,它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太阳辐射能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对地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以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它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也相应变化。生态环境脆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气候异常可能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也常常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针对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概述及数字地球相关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
地域形态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泛分布。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抵达,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流动,流量季节变化大。
二、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稀少,少数民族聚居。交通不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相对落后。
三、高二地理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概括——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即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是一个全球信息模型。它整理地球上每一点的相关信息,并按地理坐标进行组织。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形象地获取地球上的任何信息,实现“信息触手可及”的梦想。
从技术的角度看,数字地球的实现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这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高性能计算能力。
1. 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数字地球所需的数据量巨大,难以通过单一数据库存储,需要众多组织维护。这要求高速网络将这些服务器连接起来。目前,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未来每秒10^15字节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
2. 遥感卫星影像的分辨率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这里的分辨率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3. 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涉及地理分布,据统计,世界上80%的事情与空间分布有关。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需求,各种软件如GIS、网络GPS等将日趋成熟和普及。
数字地球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美国的NASA的行星地球计划每天产生大量数据。仅广东省的1米分辨率影像数据就高达数TB。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美国NASA和NOAA已经着手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数字地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利用高速计算机和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我们能模拟复杂事件并分析海量数据。
未来社区将通过数字技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住户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我们的生活空间被“缩小”,联系交往的时间被“缩短”,全球性的“地球村”已经形成。未来普通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将更加丰富,所有产品将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自动化控制。数字地球技术也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综合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旨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
相关阅读:
地理知识点的期末总结(必备)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考知识点概述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