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起源于隋朝,发展成熟于唐朝,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选拔的“士大夫”阶层。
一、早期的科举制度
在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依靠世袭制度。到了汉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采用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这种制度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二、科举的初步形成
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成为科举的雏形。科举考试每年举行,应考者需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最终入仕。
三、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考试有生徒和乡贡两种考生,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帖经、杂文、策论等。唐代的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吸引了大量考生参与。
四、宋以后的科举变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良,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制。宋代取士的数量大增,应考条件放宽,对偏远地方的考生更给予路费。元代的科举分左右两榜,分别供蒙古人和汉人应考。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到了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但不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
五、明清时期的科举
明清时期的科考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生需先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然后才能参加正式的科考。在科举的道路上,考生们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最终达到仕途的高峰。
六、结语
科举制度虽然早已废除,但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却仍然深远。它打破了的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流动的机会。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使得诗词、策论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对科举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点。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主持考试。院试在辰、戌、丑、未这些年份称为岁试,而在寅、申、巳、亥这些年份则称为科试。在院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被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他们算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并享有一些特权,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
生员在获得“入学”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明清时期的入官学更多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知识传授并不多。经过学政的选拔,生员可以参加下一级的乡试。成绩突出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的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一种荣誉,属于正途出身。
有些读书人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同样,有些人即使在白发苍苍之时仍需要通过多次院试才能成为秀才。在清朝道光年间,广东曾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记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子、卯、午、酉这些年份举行,有时皇帝会因为喜庆而下令加开,这称为“恩科”。乡试在八月份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也被称为“秋闱”。考官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试期间,考生被分配在贡院内的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考试结束后,各省的举人会得到一份名单,称为“乙榜”,也可以称为“桂榜”。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而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
举人们可以在次年的三月参加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为“春闱”。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通过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元”。得到贡士资格的考生可以参加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并决定名的次序。录取名单被称为“甲榜”,也可以称为“金榜”,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通常被称为“传胪”。
能够成为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再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考生,被称为“连中三元”。明清时期,殿试的一甲通常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的职位。其他成绩较好的进士也会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成绩较差的进士则会被任命为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府、知县等职位。
清朝的院试是为了选拔学子进入正式科考的初级阶段。该考试由皇帝任命的学政主持,每三年举行两次。其中辰戌丑未年份为岁试时段而寅申巳亥年份则为科试时段更替的转折阶段选拔上来的学子称之为案首其中佼佼者更会被授予秀才称号正式迈入士大夫阶层享有免除差役特权免予刑罚同时与县知建立相对平等的礼仪关系从而拥有了可以攀登的权力象征和精神地位的突破方式获得的优待及其过程的成就感能激发他们的向上追求之心也为其继续梁启超十二岁便成为秀才,十七岁中举,被人们称为神童。他的科举之路看似顺利,但在中举后,他自觉自己在经史方面的造诣尚浅。相反,康有为出身书香世家,家中藏书丰富,自幼便熟读经史子集。尽管他在广东南海名声大噪,但科举之路颇为坎坷,直到三十六岁才中举。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超过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乃至东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和人文思想,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
科举的初衷是为从民间选拔人才。相比于世袭和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更为公平、公开和公正。东亚的多个如日本、韩国和越南,都曾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不少思想家都赞扬中国的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其选拔方式受到了科举的启发。
从宋代开始,不论出身和贫富,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这不仅大大拓宽了选材的基础,还让下层知识份子有机会通过科考进入社会上层。科举为中国历史发掘和培养了大量人才。在科举存在的漫长岁月里,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其中虽然并非全是才华横溢之士,但通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者,大多数都不是平庸之辈。许多名臣能相和栋梁都是进士出身。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负责管治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培养出来的。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源于人们对功名的追求,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数量庞大。其中除了少数人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大多数人成为了基层知识份子,对知识的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读书人都在相同制度下学习相同的“圣贤书”,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和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也有其恶劣影响,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从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重视文章的形式而轻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多数读书人为应试而思想狭隘、被四书五经所束缚。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材的出路。许多在文学创作或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家在明清两朝却失意于科场。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束缚有着密切关系。即使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痕迹例如在高考中的一些习惯仍可见到科举的影子。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作弊以求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贿买夹带和请人是最常见的作弊方式然而也有一系列的反作弊措施如糊名制、锁院制度等以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清代曾发生大规模的科场舞弊案被视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舞弊案之一一般认为这是满族统治者以严刑酷法震撼汉族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有严密的保安措施以防止夹带作弊然而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此之外为了防止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武举是选拔武将的考试历史上共进行过约五百次但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地位也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武举考试的内容包括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同时也要求考生外貌符合标准。宋以前并没有设立武状元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也有多位。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二、科举制度何时开始实施
1. 隋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隋朝统一后,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了进士科,以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
2.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多个类别。
3. 科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考试内容主要为经义或时务,考试形式也经历了从帖经、墨义到以诗赋为主的转变。
4.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放宽了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名额,并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代还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5. 到了明代,科举制度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通过科举考试,优秀的人才得以进入官场,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6. 尽管元朝时期科举曾一度中落,但四书试士的制度却是元代所开创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度得以继续发展并完善。
19. 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被称作郡学或儒学。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这些学校的,通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三等。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前往府、州、县学学习。
20.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级别。乡试是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在南、北京府和布政使司驻地举行。考试合格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在会试后当年进行的最高级考试,应试者为贡士。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21.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相似,但存在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特权,无需通过科举途径即可成为官员。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考,生员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三类。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其中,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
22.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包括秀才、举人、贡士等层级。考试主要分为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和举人考贡士等几个阶段。其中,童生考秀才每年一次,而举人考贡士和贡士考进士则是三年一次。皇帝会根据需要增加考试次数,称为恩科。到了汉朝,采用了察举制和征辟制来选拔人才,通过州郡的推荐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称为秀才和孝廉。
5、科举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魏晋以来以门第为重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隋朝创建并确立了科举制度,从此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科举成为主要途径。
6、隋文帝即位后,果断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书记载,他在开皇三年正月曾下诏选拔“贤良”。实际上,这一举措应在开皇七年(587年)得以实施,当时要求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及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荐人才。
7、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进一步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和标准。他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根据诸如“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等十个方面来选拔人才。
8、进士科是科举中的一科,通过“试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意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察时务策略,也就是通过试策来评定。
9、对于这一变化,唐玄宗时期的礼部尚书沈既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前代的选用人才方式,如州郡察举等,存在诸多弊端。隋朝将选才权从州府收回,归于吏部。自隋朝废除外选后,天下士子被吸引到京师,春去秋来,聚集如云。
1 史学界对于科举的开创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历史学家如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和金铮等认为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开创者。
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的科举制度介绍。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