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诠释
1.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对学生们说:“学业的精进源于勤奋,德行的成就源于思考。目前圣贤相遇,法制健全。选拔人才时,即使只有微小优点也会被录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会被任用。我们需要搜罗人才,甄别教育,刮去他们的污垢,磨炼他们的才华。侥幸被选中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多才多艺。你们只需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用担心主管部门看不清;只需担心德行不能成就,不用担心主管部门不公。”
有人笑着反驳:“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吗?我们跟随先生学习已经多年。先生嘴里不断诵读六经,手中不断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深意。勤奋学习,不知疲倦。先生的学业可说是勤奋了。排斥异端,弘扬儒家,弥补遗漏,发扬精深微妙的义理。寻找失落的古代传统,广泛搜求,遥远承接。引导川流东注大海,挽回狂澜。先生对儒家有贡献。沉浸在浓郁的书籍中,品味精英华采,写作文章,书卷满屋。向上规模取法古代典章,博大精深;周代诰书、殷代《盘庚》,艰涩难懂;《春秋》精炼准确,《左传》文辞夸饰;往下到《庄子》《离骚》,太史公之记录,同样巧妙。先生的文章内涵宏大,外表气势奔放。少年时懂学习,敢作敢为;长大后通达道理,处理各种事情都适宜。可公不被信任,私不得助。前进后退都困难,动辄得咎。刚做御史就被贬到南方;做博士职务闲散无成绩。命运与敌交战,时常失败。儿女缺衣少食,自己却安享俸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有什么益处呢?不考虑这些,反而教训别人干什么?”
国子先生回应说:“你来前听我说!木材有大有小,各适其用;医师收集各种药材以备使用;宰相选拔人才兼顾巧拙。孟轲善辩,孔子之道得以阐明;荀况守道,理论得以弘扬。你们学习虽勤却不顺道统,言论虽多却不切要点,文章虽奇却不实用,行为有修养却无突出表现。每月浪费俸钱,每年消耗粮食;儿子不知耕地,妻子不知织布;乘车跟从仆人出游。遵循常规却眼光狭窄,被毁谤却不知反省。”
二、孙逢吉传记的文言文解读
魏咏之家族一向贫素从事农耕却好学不倦家中贫困但自我提升坚持不懈在年轻时就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治疗他的缺陷于是带着几斛米前往求医仲堪与他交谈后赞赏他的诚意请来医生诊治医生说可以割掉缺损部分进行修补但必须百日进粥不能说话微笑魏咏之表示即使半生不语也要尝试治疗何况百日呢于是他在别屋接受治疗期间闭口不语只食薄粥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经过治疗病情好转仲堪赠予丰厚的资财作为遣送之用最初担任州主簿曾与桓玄见面离开时桓玄认为他的精神不够敏锐对在座的人说虽然精神不足但具有伟大的才能最终未被调任派遣魏咏之与刘裕交情深厚在桓玄篡位时参与策划义谋桓玄失败后他担任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在任期间多次击败敌军进攻并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等职他在贫贱时并不以为耻在显贵地位也不以富贵骄人最初是殷仲堪的客人不久便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称誉的对象最终因病在任上去世朝廷诏令中赞扬他具有宏大的器宇和贞隐的识局对王府的忠诚和民众的垂惠产生了重要影响家中贫困由来久,代代传耕未休。学无止境志,虽生有缺仍勤修。
一日,有高人面相师,言其将来必显贵。年方十八,闻殷仲堪处有名医,故决计赴诊。贫瘠之境无他物,只携带几斛米,登门以寄厚望。到达荆州,自通于门庭,殷仲堪闻其情深意切,遂召医诊视。医者言可治,需百日静养,期间不得言笑。咏之答道:“半生不语亦值得,何况区区百日。”殷仲堪设专室以治之,医者精心疗养。咏之自此缄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志坚如铁。
后病愈,殷仲堪厚赠资财以遣之归。咏之初任州主簿,曾遇桓玄。玄观其气质不凡,然嫌其精神不足,对宾客言其非栋梁之材。然而咏之与刘裕早有交情,及至桓玄篡位,亦助义士谋划。玄败后,授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再后来,抵御敌寇,率兵击退之。
义熙初年,升任要职,虽居显赫地位,然不以此骄人。初为殷仲堪之客,后竟登其位,世人称誉。后因公殁于官任之上。朝廷闻讯,感其功绩之伟大,悲痛其陨落。追赠太常之职,加授散骑常侍。其后世子孙以其功勋封赏,追封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号桓。
谢无逸闲居之时,多与僧侣交往,不喜与书生为伍。一日,有贡士来访,谈及欧阳修之事,谢无逸详细讲述其生平事迹。谢宗野闻之掩口而笑并悄然离去。谢无逸生性不喜书生之气,故来拜访者多为僧侣或江湖中人等草莽之士。
初任州主簿的魏咏之,曾遇见桓玄,虽被其精神所感染却未能深得其心。他对客人坦言:“神而伟干,未必能为世所用。”因协调不当而调任。早期与刘裕交往,至桓玄篡位时,助其谋划。桓玄失败后,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曾击退桓歆对历阳的进攻。义熙初年,升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不久调任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兼任南蛮校尉。魏咏之虽出身平民,却不以贫困为耻;地位显赫后,亦不因富贵而傲人。原为殷仲堪的客人,后竟超越其位,为人议论纷纷。不久后去世,朝廷下诏称赞其胸怀博大、认识局贞隐藏、同奖的忠诚,并追赠太常,加授散骑常侍。其后的记录表彰其功,追封为江陵县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谥号桓。其弟顺的到琅邪内史魏岖。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他师从同乡刘宗周,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崇祯四年中进士,由庶吉士改任礼科给事中。他劝皇帝效仿周公、孔子,摒弃管仲、商鞅,崇尚仁义,反对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是温体仁的私人,朝廷推举阁臣时,因望轻不能与。温体仁引其帮助自己,为其谋求入阁。正宸进谏说:“应熊刚愎自用,为何特意选择?事情因他而多扰,改变常规考察会伤害观察事物之真。应存浑厚之道。如何使傲慢之人,参与治理明达之政呢?”皇帝大怒,将其关进监狱拷问,最终剥夺其官职回归。
九年冬,召章正宸为户科给事中,后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次任阁臣时,皇帝特别尊重他。正宸作为他的门生,与之一同支持。每年元旦朝会,皇帝对周延儒格外尊重。正宸说:“陛下尊重阁臣,希望他们积累诚信以引导君心。不要因宦官而偏心,不要因恩怨而偏颇,不要因受宠得利而居高位,不要因私亲而偏私。”这些话都讽刺了周延儒。周延儒想用的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反对意见。吏部听从周延儒的指示,仍用江禹绪。周延儒想重新起用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阻止了他。因冯铨的罪状而复得召见,想借守涿之功恢复其冠带,正宸力争此事才停止。他不肯随声附和。不久后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而贬戍均州。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士。他是签书枢密院事郭逵的儿子。曾在程颐那里学习《易经》和《中庸》。年少时因父亲职位担任右班殿的值守官,后来晋升为右侍禁。科举考试中成为进士,改任文职官员,被任命为主簿。那时郭忠孝已经三十多岁,不愿离开亲人,多在河南筦库一带做官。宣和年间,他被河东路重用。解梁、猗氏与河江交界,有数百名盐贩私自贩卖食盐。一次大规模查办行动后,盐贩们相互告发,许多人面临定罪。郭忠孝仅惩罚了盐贩的首领,其余从犯都予以宽大处理。宰相王黼得知后非常生气,以郭忠孝不执行朝廷禁盐法而免去其官职。
靖康初年,郭忠孝被召回任军器少监。入朝应对时,他认为和议不妥,力陈追击敌人的主张。他提出领兵者不应孤军深入敌方地界,现今金兵从燕州、蓟州起兵……
(以下为省略部分)
三、杨震拒礼的故事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他年少好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有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常客居湖城,多年不回应州郡的聘请。人们认为他错过了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更加坚定。大将军邓骘听说他的贤明而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最终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带着金子来贿赂他。杨震坚决拒绝,他用天、神、自己、王密都知道来反驳王密的夜间无人知道的想法。王密羞愧地离开。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他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拜访。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有人建议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拒绝并认为让后世称为清官的子孙是最好的遗产。
对于你的问题:
小题1的答案应该是A(信,听凭,任凭;信心,听凭自己的心意,随心所欲)。
小题1的答案应该是D(“恃才放旷”即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
小题3的答案应该是C(“余不能书”并非指作者无法用文字表达它的美,而是说自己并不擅长书法)。
胡宗宪对一位名叫文长的才子极为看重,将一切奏疏、公文等交由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充满自信,常常出奇谋妙计,对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了如指掌。在胡宗宪的计谋中,文长总是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同商议后付诸实施。
一次,文长在酒楼饮酒时,偶遇几名军士欠钱不付。他暗中写信告知胡宗宪,胡宗宪立即下令将那些军士捉拿进衙门,并全部处决,全军因此畏惧不已。另有一次,一位依仗财富不法行为的和尚,文长在饮酒时偶然提及,后来胡宗宪借其他事情将和尚处决。
胡宗宪对文长的信任由此更加深厚。他不仅欣赏文长的才华,还为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争取机会。文长却因科场失利,未能被试官所取。此后,他纵情于饮酒游山玩水,遍历北方沙漠地区。
他的诗才横溢,所见的自然景观、人物鱼鸟等皆能化为诗篇。他的诗作既富有生气又充满喜气,有时又像水流过峡谷般激昂,有时则像种子发芽般静谧无声。他的书法也颇具造诣,笔意奔放而又不失婉美媚人之态。
有时他以余力从事于绘画花草竹石,皆高远典雅。然而他因猜忌杀死续妻,后被捕入狱。虽经张阳和斡旋解救得以释放,但他的性格依然倔强不改。晚年时他愤慨更深、颠狂更甚,甚至以自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当地,他的名声并未广泛流传,然而他的诗文却独树一帜。他以奇高的眼界看待千古文人,对当时诗坛上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皆大声斥责,视作奴婢。
还讲述了一个关于杨震的故事。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曾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调任东莱大守时途经昌邑,王密为报恩师之恩,深夜拜访并献上黄金。但杨震拒绝收受并教育他应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这一事迹更凸显了杨震的清廉形象和公私分明的原则。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