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紧张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适度的紧张,另一种是过度的,也就是常说的考试焦虑。
我们先谈第一种情况,适度的紧张。
考前适度紧张是好事,你先不必紧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都有考前适度紧张。考前适度紧张是指:面临重要的考试体验到一种紧张情绪,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复习处于兴奋状态并且不易疲劳;睡眠也许不如平时那样踏实,但醒后立即觉得精力充沛;进考场之前心跳加速,拿到试卷后仍然心绪难平,但不久就能专心致志地答题;有时一想到考试便觉得很紧张,但只要进入学习状态这些想法就消失了。这些都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紧张。
一些同学总认为,正常人考前是不紧张的。其实正常人考前恰恰是有适当紧张的人。心理学家曾研究了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事件,并将它们按引起紧张情绪的重要程度打一个分值,如给人造成最严重紧张的事件依次是配偶去世、婚姻破裂等,连结婚、搬家、转学、升迁、接到录取通知书都有其相应的紧张的分值。你看,这些看上去令人高兴的事情,也会造成紧张和压力。
这是人的大脑神经机制在起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事件,大脑就会自动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提醒我们不要“大意失荆州”。考前适度紧张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适度的紧张能使我们保持学习的警觉性,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它使我们具有一种明确的考试意识,我们会因此而珍惜每一分钟,提高学习效率。紧张还能提示我们面临的考试目标,使我们知道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安排。
适度紧张会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我们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在紧张的时候,人的精力和体力比平时要强。在非常时刻,有些人会使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完成任务。紧张时人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有助于人战胜困难。
适度紧张还有助于保持大脑足够的兴奋性。平时,我们在学习中难免会有抑制的时候,容易疲倦。但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兴奋,因而促进大脑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考试中,我们一般不会感到抑制,即便在两个考试之间的休息中,大脑也处于兴奋状态。就是说,正是适度紧张使我们的大脑保持了大考必要的兴奋状态。例子:立定跳远或跳高,训练时一般,老师测试有大的进步。我们再谈第二种情况:过度的紧张,考试焦虑,哪什么是考试焦虑呢?
### 二、考试焦虑
高考一天天临近,一些高三同学出现了如下反应:情绪紧张,忧虑不安,手足发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头昏发晕,视听困难,注意力难于集中,思维混乱……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症状。考试焦虑是一种对考试情境习惯性的紧张状态。
一位同学在咨询中说:“面对一次次的考试,感到压力非常大,觉得特别累,我平时学习挺用功,可最近面临毕业前的考试时,心里越来越紧张。直到现在,一看到试卷,眼前就一片漆黑,即使做过的题也忘了。等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又全都记了起来……”她描述了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
考试焦虑造成的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会影响考生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二是会诱发大脑的超限抑制,降低大脑的活动效率;三是造成许多生理反应,降低机体的机能。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考生考试效率的降低。
面临考试,同学你的心态如何?有没有考试焦虑?焦虑的程度如何?请不要自己轻率地做评判,因为人常常并不是很了解自己。这里有一个心理学家编制的焦虑自测表,你不妨来自测一下:
下面是20个小题,每题符合的记1分,不符合的记0分。
1. 我觉得比以往变得更容易着急。
2. 我经常无缘无故地害怕。
3. 我心里容易烦乱或感到惊慌。
4. 我觉得自己可能要发病。
5. 我总担心有什么不幸就要来临。
6. 我手脚发凉有时打颤。
7. 我因头痛、背痛和脖子痛而苦恼。
8. 我容易疲乏。
9. 我经常坐立不安。
10. 我觉得心脏跳得很快。
11. 我为一阵阵头痛而苦恼。
12. 我曾昏倒过或有要昏倒的感觉。
13. 我感到手脚麻木和刺痛。
14. 我感到胸闷气短。
15. 我因胃病、胃胀、消化不良而苦恼。
16. 我越紧张就越想小便。
17. 我手脚经常是凉的。
18. 我经常脸面发热。
19. 我一直入睡比较困难。
20. 我经常做恶梦。
自测评分:5分以下,焦虑很轻,别挂在心上;6~10分,焦虑较重,注意放松;11分以上,焦虑很重,应及时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
当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时,别担心,放松,再放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射击世界冠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分享的心得:“我只需要做好每一枪”。考试亦如此,只需专心面对每一道题目。当你感到压力山大时,不妨与好友、同学倾诉,分享你的困惑和压力。你会发现,他们可能正面临相似的挑战,或者已经走过这段路,能为你提供解决之道。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压方式。
有些考生过于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中,却忽略了当下最需要面对的挑战。对于高焦虑者来说,“想得多、做得少”往往会阻碍进步。克服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少想快做”,立即行动起来。
有些人制定过于详细的计划,反而导致自己过于紧张。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在详细计划之余,划出重点任务。优先完成重点,对于非重点任务,可以适当简化或放弃。要知道,取舍之间,不必过于苛求。
面对考试焦虑,我们可以运用自我质辩法来应对。例如:担心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其实这种担忧是无意义的,应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讨厌考试导致的紧张情绪,应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理性调节情绪;若是担心考试失败,应激发自信感,正视考试,不过度焦虑。
除了心理调适,还可以采用一些简便的自我放松方法,如大笑疗法、运动疗法、深呼吸疗法等。运用自我系统脱敏疗法也能有效克服考试焦虑。
有些同学以焦虑为借口,逃避现实压力。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学习不够扎实。我们应该正视问题,调控好自己的心态,踏实复习。
考前有压力是正常现象,无需恐惧或厌恶。把考试视为检测自己知识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针对不同的压力表现,专家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减轻压力,如转移注意力、参加体育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等。
期末考试前的压力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如自我期待、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同学间的比较等。为了应对这些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行动,如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更好地应对考试压力。专家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减轻压力,如适当的运动、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交流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和挑战。考生可尝试左右脑思维的自主转移,为此需要文理科交叉学习。初步研究表明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活动由人的左右大脑分工负责,这种交叉学习可以让左右大脑轮流活动,既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度,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考生而言,除了学校的学习氛围,家庭环境也十分重要。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避免制造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在言行上,家长不应天天强调考生努力学习考等压力字眼,而是可以在物质和心理上给予孩子支持,如安静的家庭学习和休息环境,良好的饮食安排等。家长还应积极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其意愿,鼓励而非打击孩子,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宣泄。
充足的睡眠是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平衡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在考前存在睡眠问题,如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等。为此,家庭应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考生可以进行多时段的睡眠,以缓解身心过度疲劳。针对失眠的考生,应调整心态,建立规律的起居,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如睡前喝浓牛奶来帮助入睡。
通常在考前,学校与家庭会让考生休息与调整一周以上,以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老师、家长及考生不了解科学的调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在考前突然停止学习,反而可能产生不适应的现象。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应逐渐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式。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一生,要放轻松心态,深呼吸,相信自己能发挥好。
关于考试时紧张的问题,适度紧张是正常的,有助于保持学习的警觉性、调动身体能量以及保持大脑兴奋。但过度紧张即考试焦虑会影响考生的自我评价、大脑活动效率和机体机能。考生需要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通过文理科交叉学习、良好的家庭氛围、充足的睡眠和科学的休息方式等手段来减轻压力,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从而提高考试效率。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