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 1. 科目选择的重要性

报考考古学专业,高中阶段科目选择至关重要。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不多,且根据各地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校招生情况,考古学专业多与历史、地理相关。学生应优先考虑历史和地理两门科目。剩余科目的选择,应结合个人兴趣、实力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综合考量。

### 2. 核心科目与基础知识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它要求学生具备历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博、历史及人类学知识。主干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考古学导论等。

### 3. 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

考古系依托考古研究所办学,是国内考古学界方向最齐全的院系。其特色课程包括田野考古实习等。考古研究所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与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考古系共有多个招生方向,如中国新石器时古、汉唐考古等。

## 二、考古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学习内容

### 1. 考古学通论与专业基础

考古学通论是考古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学生需要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等。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史等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

### 2. 实物资料与调查发掘

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这些实物资料多埋没在地下,需要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调查发掘,以及如何对发掘出的实物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 3. 汉唐长安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汉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其平面布局的演变反映了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汉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了解古代都城规划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 三、汉唐长安城平面布局演变及其意义

### 1. 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其建筑布局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用黄土夯筑,城内建筑以宫殿为主,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体现了汉代都城规划的思想和技术水平。

### 2. 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影响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其规划布局严谨,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唐长安城在继承了前代都城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 3. 汉唐长安城的演变与意义

从汉至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通过学习汉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技术水平,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 四、期末详解及拓展资料整理

针对汉唐长安城平面布局的期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答和拓展资料的整理:

1. 详细描述汉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特点及演变过程;

2. 分析汉唐长安城平面布局演变的意义和影响;

3. 搜集并整理关于汉唐长安城的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研究论文等资料;

4. 对汉唐长安城与其他古代城市的比较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

5. 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对古代城市规划进行思考和探讨。

13、长安城城墙,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开始建造,历经多次修建,至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墙周长约60里(汉里),高度为3丈5尺。四面城墙各开三座城门,环绕着渠水或河水。城门的顺序为: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杜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门、直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洛门、利门;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东都门)、清明门、霸门。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以及外部的水域限制,汉长安城的城墙形状并非完全平直,而是凸凹曲折。当时城中宫殿占地面积不到一半,大量为居民区。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增加北宫、桂宫、明光宫等,普通居民的居住空间被大幅压缩。

14、汉长安城内的街道布局,有“八街九陌”之说,具体布局虽无法完全复原,但可知其街道与宫殿布局一样,并不十分规整。一般居民区划分为160个里,虽留下十几个里名,但其余已经无法完全复原。城北部横门东西两侧设有九个市进行交易,此外在覆盎门外和城南还有专门的市。

15、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在城垣外有了三大发展:城西和城南分别建造建章宫和明堂,城南开凿大型人工湖泊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宫规模宏大,高于未央宫,跨越城墙,连通未央宫。明堂为礼制建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设,同时客观上成为汉长安城的大型水库。上林苑是秦朝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汉武帝时期大幅扩展,范围内有众多亭台楼阁,布满珍禽奇兽和名木异草。

16、此后,长安城中再无大规模建设,维持原状。历经多次战争动乱的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长安城逐渐凋敝残破。北周时期仍沿用汉长安城作为都城,但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不畅,同时城区扩展困难,于是隋文帝决定在龙首原南侧另建新都。

17、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下令兴建新都,由左庶子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命名为大兴城。宫殿、城市布局等均按照宇文恺的总体规划建造,平面布局规整,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18、大兴城的外郭城近似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由于城墙过长,初建时较低矮,后来多次增筑。城墙四面各有三门,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分为14条东西向街道和11条南北向街道,将外郭城分成排列规整的坊市。全城共有109坊,其中东侧因曲江池占去一坊地而少一坊。在朱雀街东西两侧各有两坊地面积用于修筑都会市和利人市。坊制是由秦汉的闾里制沿承而来,相对封闭,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东、西两市是商肆集中的商业区。

19、宫城即大兴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内部分为三大部分:皇帝寝居临朝的中间部分;皇太子寝居的东宫;普通宫女住所的掖庭宫。宫城南面有门通向皇城,北面有门出城进入大兴苑。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的城市形态演变》

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兴建,宇文恺所设计的城市街道坊市形态逐渐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明宫正门丹凤门位于外郭城北垣之上,其南侧正对翊善坊,坊墙如影壁般遮挡着宫门,因此翊善坊及其南面的永昌坊被迫一分为二,以连接皇城东面的延喜门与外郭城东侧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干道。兴庆宫扩建后,占去了永嘉、胜业两坊的部分地区,导致在其西南角建设了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为拓展楼下地面而开辟广场,同时拆除了西南面东市的东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城东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先天年间被筑入苑地,作为皇子王孙的宅院,名为十六王宅,这导致沿东城墙和北城墙下通向城东北角的顺城街被阻断。到了唐宣宗时期,为方便前往新昌坊的青龙寺,又对曲江池与新昌坊之间的几坊进行了调整,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些变化使得隋大兴城“畦分棋布”的街坊布局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

隋唐长安城内各区域的人口居住状况极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东南角的曲江池附近较为繁华外,其他诸坊居住人口稀少,往往是“烟火不接”,而耕种的田地却“阡陌相望”。这种局面是宇文恺在规划时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气魄和完美所造成的缺陷。长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北侧,尤其以东、西两市周围地区最为繁华。

长安城的街道宽度根据交通需要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级街道宽度在100米以上,包括与东、西、南三面几座主要城门相对的街道。其中皇城朱雀门到外郭明德门之间的大道最宽,达150米左右,这不仅突显了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轴线作用,还强化了皇权的核心地位。隋唐两代在明德门外设有天坛,皇帝祭天的仪仗规模浩大,也需要这样一条宽阔的道路。第二级和第三级街道的宽度则较小。为了防止路沙散逸,主要街道两侧筑有低矮的土垣,当时人称其为“沙堤”。

隋唐两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时期,长安城中建有众多寺院道观,大多散布在城内各坊中。这些寺观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富贵人家的住宅相似,许多寺观由官宦舍宅改作。最著名的佛塔如大庄严寺塔和大总持寺塔,高达330尺,是宇文恺为弥补城西南角地势较低而规划建造的高塔。

长安城中的坊大小不等,隋初设计时就分为5级。小坊的街道称为“巷”或“曲”。唐朝对居民生活实行宵禁制度,每晚各坊市门随城门关闭,禁止行人上街。除了东、西两市外,唐朝还在其他地方设过集中交易场所如安善坊的“中市”,但最终因交易不便而被废弃。唐代官僚和贵族除了在城内拥有豪华的住宅外,还在城外近郊风景秀丽的地方建有别墅。这些别墅主要集中在城南沿樊川一线以及城东的灞、浐两河附近和蓝田的辋川等地。王维的“辋川别居”就是其中的一例。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也对当时的周边和地区产生了影响。例如渤海国的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了长安城的深刻影响。(注:文中内容大部分保持原样,仅对个别词句进行了微调。)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1433810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