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通过函授站报名,一方面可以不受网报时间的约束,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工作繁忙等原因错过重要节点,提高报名成功率。并且在后续的考试、录取、毕业等环节,函授站提供的各项便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报考层次分为高升专、高升本和专升本,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层次进行报名。考试流程大致如下:
1. 8月中下旬开始网上报考,填写学校及志愿等信息。
2. 9月初正式确认报考,9月底发放准考证。
3. 10月第三周周六、周日参加统一考试(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4. 12月份网上公布录取分数线及录取结果。
5. 第二年3月中旬领取教材,课程表正式入学。
报考需要遵守一些基本条件:
1. 遵守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 是在职人员、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除外。
3. 身体状况良好,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 报考高起本或高起专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则需持有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证书。
5. 对于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资质。比如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需取得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而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则需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具体报考条件可以咨询相关机构进行详细咨询和确认。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报名条件和考试时间需要以教育部的最新通知为准。
二、博士研究生考试面试后多久通知考生?博士面试后一周内就会收到结果通知。如果被录取,学校会在相关的招生网站上发布录取通知,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录取通知,否则视为放弃录取资格。不同学校和学科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请关注学校官网或招生办公室的通知。 三、关于科举考试的一些常识简介: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不同时期的规定有所不同。以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首先需要参加“童试”,被录取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最终获得进士资格。其中,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科举制度中还有许多其他称谓和规定,比如举人、贡士等,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为服务的重要阶段哦~值得一提的是科举报备的规则在我国历史悠久绵延了千年之久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关于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存在一些富有意义的细节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在此进行详细叙述:
一、博士与学士的由来
在古代中国,博士最初被视为官名,始于战国时代。秦朝时,博士作为顾问,主要负责提供意见和建议。而学士一词则源于周代,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士逐渐演变为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学之士的泛称。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显著提高,尤其是翰林学士,更是皇帝的亲信顾问,常被称作“内相”。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与改革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改革。宋代是科举制度的重要改革时期,放宽了录取范围,扩大了名额。还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以防止徇私舞弊。宋代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从以声韵为主转向更注重经义和论策。到了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三、元代的科举特点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元代却以四书试士为先例,这一做法对后来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和完善。进入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学校成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摇篮。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殿试中,考生不仅有机会获得进士头衔,还有可能连中三元,成为科举场中的佳话。
文章一:
1. 殿试之后,状元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榜眼、探花则被授予编修。其余的进士,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者将进入翰林院,称为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的庶吉士将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其余则被分发到各个部门任职。英宗以后,朝廷形成了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内阁的局面。
文章二:
1. 明代乡试和会试的头场考试主要考察八股文。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固定文体,其内容主要来自四书、五经,考生需按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八股文的措词需用古人语气,格式严格,结构程式化,字数有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被称为制义、制艺等,其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文章三:
1.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更加贯彻了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各种特权,不必经过科举途径即可做官。科举制度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惠,只考翻译一篇。虽然后来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居多。
文章四:
1.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到清代,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尽管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罚十分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仍然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科举制的消亡。
文章五:及其他相关内容:
1. 【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察看、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2.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其中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而辟则是高级官僚或地方向中央推荐属吏。
3. 【孝廉】这是汉代察举制的一个科目,意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但实际执行中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金榜】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录取名单的公告被称为金榜,因为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黄甲。这些名单通常由皇帝亲自选定,俗称皇榜。一旦考中进士,便可谓金榜题名。
【同年】在科举时代,同一年被录取的人彼此互称同年。例如,《训俭示康》中提到:“同年说:‘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时期,校是举行祭祀礼仪、教习射御以及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的学校称为庠。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谨慎地办理庠序教育,强调孝悌之义。”
【序】周代的学校称为序。《孟子·滕文公》中提到设立庠序学校以教育人民。古人常用庠序来称呼地方学校,或者泛指整个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国学由天子或诸侯设立,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它们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小学尤其注重书和数的教学。
【乡学】与国学相对应,指的是地方设立的学校。
【稷下学宫】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其位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各学派如儒、法、墨、道、阴阳等都在此汇聚,进行学术讨论,评论时政,并招收学生。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在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名称可能会有所变化,如太学、国子学(监)等,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在此学习的学生被称为太学生或国子生。
【国子监】与太学类似,是汉魏时期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其职能在隋代以后被称为国子监,与太学互称。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私人或官府设立,用于聚集学生讲授、研究学问。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等,都是著名的书院。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包括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等职位。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博士】原为官职名称,现转为学位名称。古代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成为教授生徒的职位。
【司业】是学官名,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学政】是学官名,由朝廷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本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是学官名,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其资格可以通过考试、保送、特许等方式获得,后来逐渐成为虚名,通过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在明清时期,指经考试录取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习各类知识,为将来的科举考试做准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诸生”便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