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1.2.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1.3.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1.5.中小学教育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班次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6.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学生的状况,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为了便于使用,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应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尊重并理解他人。
能对个人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学科学习目标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提出了评价方式的建议。
2.2.应强调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成长纪录等)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交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减轻学生的压力。
2.3.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形成对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的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不能简单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分制的方式,对行为表现应采用激励性评语的方式。
根据对学生发展状况的客观分析,形成清楚、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方案,应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与学校评价的改革
3.1.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
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教师应认真思考学生的反映和有关人员的评仪,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并通过与学生和有关人员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应具有建设性和激励性。
3.2.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学校评价标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制定阶段性的学校改革与发展计划,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对办学方向、教育观、教学效果、学校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估,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4、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4.1.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方法。
4.2.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应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感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寓意着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变革,不断学习和创新。在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两个争创”:争创雨山地区乃至马鞍山市一流初中、争创市级创新教育特色初中。这为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我们需要重构适度的学生心理安全机制。考试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调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还可以构建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者无过。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自主和自强。三、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评价
浙江新高考改革采用了一种基于相对排名的赋分制度,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全新,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考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打分方式有相似之处。这一制度背后的理念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应用。
标准分数的换算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其中包括原始分数、平均数以及标准差。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所有考生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那么通过标准分数可以清晰地了解某考生在总体中的位置。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
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这解决了不同科目难度不一导致的问题。在原始分数制度下,由于科目的难易程度不同,很难简单地将不同科目的分数直接相加来评判一个人的总体表现。但在标准分数制度下,由于采用了统一的参照点和单位,不同科目的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标准分数能够直观地展示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这是原始分数难以做到的一点。在满足正态分布的前提下,通过标准分数可以迅速了解某考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标准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由于标准分数反映的是相对位置而非原始得分,因此相比原始分数,它受到试卷难度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小。
标准分数的应用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如样本的代表性以及总体的正态分布。浙江新高考改革中,如果样本不够代表全省水平或者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的应用就会存在问题。按照百分比赋予等级分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得分被强行正态化,无法真实反映考生之间的差距。
浙江新高考改革在心理测量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采取了一种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某些前提条件的未满足,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对于这种改革需要持谨慎态度,并不断完善其制度设计。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