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的八大闽是哪八大区域及所包含的城市
福建的“八闽”指的是历史上的八个行政单位,分别为:
1. 建宁府:包括现今的武夷山市、建瓯市等。
2. 延平府:涵盖南平市、顺昌县等。
3. 邵武府:包括邵武市、光泽县等。
4. 汀州府:涵盖明溪县、清流县等。
5. 福州府:包括福州市、福清市等。
6. 兴化府:包括莆田市、仙游县。
7. 漳州府:包括漳州市、龙海市等。
8. 泉州府:包括泉州市、石狮市等。
这些府级行政单位覆盖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八闽”。
二、日语考试的类型与用途
日语考试主要用于找工作、留学以及判断日语水平。目前,国内最为通用的日语考试主要有两种:
1. JLPT(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N1-N5五个级别,考试项目包括语言知识、阅读和听力。福建省有两个考场,分别是福州的至诚和厦门的厦门。
2. J-test(实用日本语检定项目):也是判断日语水平的成绩证明之一。部分日本高中或语言学校会要求J-TEST的成绩。考试分为A-D级别和E-F级别,考试项目涵盖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八大项。考试时间为每年1、3、5、7、9、11月份,一年6次。福建有一个考场,位于福建师范仓山校区外国语。
三、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考试说明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人文性、实践性、选择性等原则。考试内容比例大致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左右。题型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全卷总体难度约为0.60,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难度略有不同。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
本文将围绕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进行分析。试题的命题依据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以及福建省的教学要求,并结合福建省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试范围涵盖了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其他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历史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选修内容约占15%。
在古代中国历史的考试中,试题会涉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还会考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如四大发明、汉字的演变、书画的发展、文学特色等。
在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方面,试题会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等内容。
近代世界历史的考试内容则包括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等。还会考察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薄伽丘、莎士比亚、马丁·路德等。
试题还会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如经典力学、进化论、改良蒸汽机、电气技术的应用等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以及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代表性作品。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等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方面,试题会涉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等内容。还会考察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方面,试题会涉及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内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方面,试题会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中国的加入等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考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毕加索的美术创作及其影响,以及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二)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
1.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国大典。
2. 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讨“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影响。
3.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及其进步。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贡献,以及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4. “一国两制”的理论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决策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包括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
(四)外交活动的丰富与外交策略的确立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2.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及其影响。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五)社会习俗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
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居室建筑的变化,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演变。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也对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及其影响
该考核目标旨在评估考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并能够据此分析历史结论。它要求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展示其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进一步思维活动。这包括识别和理解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并迁移知识,以及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这是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的体现。
为了充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考生需要在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复杂多样,考生需要通过运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和人物而异,考生需要掌握充分信息,运用科学观点和方法进行证明。
“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表述,包括所有相关的历史要素;“阐释”则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释,要求考生独立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这些描述和阐释应符合试题的要求和指向。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首先要求对历史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揭示其特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
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叙述要求考生用历史学科语言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产生环境、构成因素、内部关系以及沿革状况等。针对试题的要求,对历史事物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可能会涉及历史现象,这需要视具体试题而定。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进行正确阐释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而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动态考察和理性思维,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
论证能力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能力。这包括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而“探讨”则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历史学科中,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的过程中产生的。解决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主要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品质。
考生应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并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要求考生关注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考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严密性、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重史料重证据的史学理念。体现这一考核目标的试题通常呈现出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