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副校长李立忠带领高二一行12人前往盐城市龙冈中学进行交流参观。来访的师生们对龙冈中学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该校学生的文明礼貌表示赞赏。
在座谈会上,龙冈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陈建权欢迎上冈中学的到访,并介绍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教学改革和办学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他希望两校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李立忠对龙冈中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深刻感受到龙冈中学教师团队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这次交流学习只是两校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开始,未来两校将继续交流,共同为推动教育教学发展而努力。
二、盐城名称的由来
盐城这片广袤的土地,经历了多次的海浸海退,水草丰满,森林茂密,大量野生动物在此出没。1980年,在大丰县西团镇附近发掘的陆生哺乳动物化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盐阜平原的成陆过程经过考古发现,由盐城丁马岗向东,沿大冈、龙冈、新兴、上冈一线,中土和地表有很多石灰石。这一漫长的地带,就是远古时期的海岸线。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也在这一带被发现。
盐阜一带的先民是上古淮夷部族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淮人和华夏族的民族融合加速。春秋时期,吴国在江淮地区发展势力,古淮夷地大部分成为吴国的领土。
1957年,在盐城市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遗物。这说明这一带是盐阜平原古淮夷部族的活动中心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淮夷地开始成为封建统治下的郡县。汉朝时,盐渎县因县内遍布盐场而命名。
盐城的盐业经济在南北朝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有“环城皆盐场”的说法。隋唐五代时期,盐业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每年煮盐达45万石左右。唐代江淮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封建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51.在明代,盐城县设立,属淮安府。到了清初,它成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它归属于江苏省。而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盐城和淮安的部分地区设阜宁县。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东台县建立。
52.“洪武赶散”发生在明朝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田灶荒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并将淮安府列为屯田的重点地区之一。
53.在洪武初年,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城、杭州等地迁移了四千余户无田游民到盐城、淮安屯垦。之后,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一次迁移了江南流民14万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落户。还有一次迁移了苏州、松江二府的居民一万多人到盐城安家。这些大规模移民屯垦的措施被民间称为“洪武赶散”。
54.移民屯垦加速了盐城一带的人口增殖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盐城县的居民增加到8912户,61810人。大片荒芜的平原和滩涂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
55.血汗流淌在串场河中,千百年来,从串场河运走的白花花的盐,与串场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
56.串场河是开挖于宋代的,原本是沿海各盐场之间的南北交通河,分段存在,并不全部联通。到了清代,串场河从便仓疏浚到盐城,称为南串场河;又从盐城疏浚到阜宁,称北串场河。后来经过几次疏浚,把中十场和北五场连结起来,总称串场河。
57.患场河两岸的盐民长期受到官府和盐商的双重剥削。在明、清两代,不仅有盐官收税,而且还有盐商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盐民们在沉重的剥削下,过着艰苦的生活。男女老少身处滨海盐卤之地,终年顶风冒日,出入于尘土草灰之中。他们喝的是盐蒿叶子煮成的汤,吃的是盐蒿种籽炕成的饼。诗人吴嘉纪的诗描述了他们的艰难生活:“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wù)釜中煮!”
58.另一首诗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59.淮剧的产生:淮剧原称江淮戏,发源于淮阴市和盐城市的农村。在明清时期,这一带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劳动人民只得四出逃荒,沿门乞讨。为了求得社会的同情,他们便用说唱诉说自己的苦难。时间长了,逐渐形成一种七个或十个字一句成韵的民间小调。
60.十五世纪末叶,这一带农村的庙会上,有一种称做“僮子”的民间艺人,用民间小调演唱一些以神话或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简单戏文,用锣鼓伴唱,称为“香火戏”。到十九世纪中叶,又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式的“门板戏”。门板戏的唱腔悲壮,主要是“秧歌调”,“下河调”。演出条件十分简单,演员只有六七人,化妆用红纸浸水当胭脂;道具是用门闩作宝剑,杨柳枝作马鞭,玉米须作胡须。贫困的艺人们撑一条小船串乡赶集,生活飘泊不定,被称为“戏花子”。
61.除了原来的香火戏外,门板戏还不断从徽剧、京剧等其他剧种中吸收唱腔、伴奏、服装和剧目等营养,发展成为“江北小戏”。从此,淮剧开始在江淮大地上成长起来。
62.文化名镇白驹场:在明清时期,许多文学大家与白驹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创作出一批文学名著,使白驹成为一代文化名镇。
63.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于1367年带着妻子儿女和学生罗贯中隐居白驹场。当时,他的住地西面有一片占地十多亩的芦苇荡,盛产鱼虾。每到秋冬季节,野鸡成群飞来。荡中有一个高高露出水面的土墩子。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常常和罗贯中一起坐在小船上,在水面上专心创作长篇小说《水浒》。
汉末著名的民间医学家华佗,他的行医足迹遍布了盐阜平原,深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他的故事至今仍在盐阜一带流传。
在南北朝时期,盐城因三国连年战争,导致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经济破坏。射阳和盐渎二县也因此荒废。在西晋初,晋武帝通过招抚流民恢复了这两个县的经济。到了东晋安帝时期,盐渎县改名为盐城县,盐城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南北朝初期,射阳县被废除,并入盐城县,隶属山阳郡。而在盐城的设盐城郡的时期,有许多北方破产的劳动人民迁徙到了淮河以南。
南北朝前期,盐城一带再次成为边地战场,战火不断,导致盐城县(郡)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盐业和渔业衰退。到了隋朝统一中国后,盐城郡被废除,重新设置了盐城县。在唐朝时期,盐城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盐业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唐代盐城共有规模较大的盐场九处,每年煮盐达45万石左右。
在唐朝时期,盐城的海外交通也十分重要,是中外交往的重要渡口之一。唐太宗东征高丽时,名将薛仁贵曾在盐城永宁寺内设营驻军,训练水师。大将尉迟恭还在今东台西溪海沟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轩塔,为出入盐城海口的兵船、商船辨别航向。
在隋唐时期,有许多中外使臣、学者、僧侣、商人通过盐城出海或登陆前往内地。例如,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王子金士信、日本遣唐使等人都曾在盐城留下足迹。唐代盐城的民间杂技"百戏"技艺高超,誉满江淮,尤其是"十八团"的民间艺人演出的杂技节目深受百姓喜爱。
到了宋元时期,盐城经历了许多变迁。北宋初年范仲淹主持修筑了范公堤。这一海堤工程在抵御海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南宋时期,盐城成为淮南重镇和淮东边备要地之一。名将韩世忠曾在盐城抗击金兵并在此驻军三个月,招兵、训练军队。陆秀夫也是盐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才华出众且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与文天祥同榜考中进士后逐渐走上仕途高峰并为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篇故事,史海拾贝。
42年,元朝的铁蹄南下,临安陷落。陆秀夫紧随两位幼主赵是、赵丙南走,与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共同拥立幼主为帝,坚守抗元之路。在危险之中,陆秀夫受命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护卫幼帝赵丙于崖山。此山位于广东新会以南,两山对峙,形势险峻。他们将剩余的军队和民兵集中在一千多条船上,背水一战。船阵终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张世杰突围失败,而陆秀夫在面对国破家亡之际,决然以身殉国,时年四十二岁。当时的文天祥听闻此消息后,深感悲痛与敬仰,赋诗赞颂陆秀夫的崇高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
张士诚起义的故事也令人震撼。元朝末年,张士诚以盐民为力量,发起大规模的起义。他手持刀杖、扁担等武器,与同伴们一起杀富商、抗官府。这次起义迅速占领多地,并建立了“大周”政权,自称为“诚王”。最终张士诚在多次与元军交战后败北,被俘后于南京去世。
盐城南边的便仓有一处枯枝牡丹园。园内的牡丹花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而枝杆却似饱经风霜,如同干柴一般。据传,此牡丹由卞元亨所种。卞元亨是元末明初的将军,隐居后精心培育此牡丹。历经沧桑,他因拒绝向明朝称臣而被发配辽左。园中牡丹九载未开,直至他获得赦免后,方重现异彩。
明朝初年,由于长期战乱导致江淮一带人口锐减,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他多次从各地迁徙无田游民到盐城、淮安等地屯垦。这些大规模的移民措施加速了盐城一带的人口增殖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淮剧也在这一带农村中诞生并发展起来。淮剧原称江淮戏,其唱腔悲壮,主要采用民间小调和香火戏的形式。后来又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式的“江北小戏”。
白驹场也成为一代文化名镇。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曾隐居于此,并创作出文学名著《水浒》。他的学生罗贯中在此地创作了《三国演义》。他们的创作与白驹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这里成为文化繁荣之地。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