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潍坊历史中概览
本考试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涵盖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测试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非选择题部分则要求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论述,展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个人信息填涂在试题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
2. 第Ⅰ卷的选择答案需涂在答题卡上,如需要更改,请使用橡皮擦除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 第Ⅱ卷答案请直接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中。
一、选择题解析:
1. 考察《周礼》中关于金属配方的记载,反映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2. 涉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事件,如独尊儒术、击败匈奴等,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3. 考察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墰的思想,他主张农业生产需遵循自然规律。
4. 描述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原因涉及重用贤人、重视生产等多个方面。
5. 关于清朝名相刘墉的书法作品集的选择。
6. 考察表格内容的学习主题,可能与清朝民族关系、商业贸易等主题相关。
7. 阐述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8. 分析西方列强的枪炮声对中国清朝部分官僚的警醒作用及其所发起的自救运动的影响。
9. 考察五四爱国运动在潍坊地区的燃起地点。
10. 描述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11. 考察抗战期间潍坊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
12. 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13. 描述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性事件。
14. 考察改革开放后潍坊的交通发展,特别是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
15. 介绍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
16. 分析马克思所称赞的推动了欧洲革命的“第一个人权宣言”所指的文件。
17. 探讨蒸汽机的发明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18. 介绍贝多芬被后世尊为“交响乐之王”,并以拿破仑事迹为题材创作的作品。
19. 分析斯大林关于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对苏联发展的影响。
20. 探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中,中、美、俄、日以及欧盟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非选择题解析:
(1)关于长城的历史作用,据材料所述,它曾经抵御了少数民族的入侵,确保了边疆地区的和平,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长城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2)材料二中两次提到的“新的长城”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指在战争中,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第二次则是指在文化艺术领域,长城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具有极高的价值。
(3)据材料三所述,长城被选人《世界遗产名录》的依据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以及其具备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4)关于历史背景材料中的吴老太爷所见的新鲜事物,他看到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象、时尚的高开叉旗袍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等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旧势力难以接受新事物。对于材料二中出现的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的现象,这是由于物资短缺和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至于大柳村人的生活变化,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历史上的欧洲曾多次遭受战争的蹂躏,战争带来了灾难并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其中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大战。材料二中的宣言内容强调了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法西斯,不单独与敌人讲和,这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意义。而材料三中的欧洲联合指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它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但总体趋势是前进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历史试题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一、意义阐述
1.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也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3. 战争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而和平与合作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这一认识对于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历史试题部分
一、填空与选择题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非选择题部分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试题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答题过程中,选择题答案需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部分请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1. 《周礼》中关于“金有六齐”的记载,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技术发展?
- 甲骨文的雕刻技巧
-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 金文的形成与发展
- 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二、非选择题部分:
本大题共包含四道大题,其中第21题分值16分,第22题分值14分,第23题分值16分,第24题分值14分,总计60分。
(一)第21题
在超过两千年的岁月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大地上蜿蜒曲折。如今,长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中提到秦朝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入侵,明长城的建设则带来了边境的安宁和商贾的繁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保证边疆地区和平,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
(二)第22题
当西方社会跃居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时,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材料一中提到英国使团访问中国时,两广总督上呈的信函译文与英方信函原文在陈述使团来华目的方面存在差异。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乾隆皇帝回应英方要求时表现出盲目自大的态度,维护了主权。但他拒绝开放市场等要求,体现了落后的封建王朝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闭塞。这也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三)第23题
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材料一中描述了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所见到的新鲜事物以及他的反应。材料二描述了中央政务院发布的命令以及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凭票证购买的现象。材料三则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吴老太爷见到的新鲜事物反映了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凭票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现象反映了物资短缺和生产力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则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四)第24题
历史上的欧洲曾遭受数次战争的蹂躏,战争带来了灾难并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相关问题。导致欧洲分裂的大战主要有哪些?概述《宣言》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三中提到的“欧洲联合”指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它有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我们应该珍惜和平,推动合作与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战争和冲突是解决问题的下策,和平与合作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3)变迁:由贫苦迈向富裕的过程,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跨越。(论点明确,表述通顺得体即可获得2分)
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每项原因的表述得当,可得4分)
(1)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只要答对其中两项,即可获得4分。
(2)内容上,签字国承诺将全力以赴反对法西斯,不会单独与敌人进行和谈。这一行动的意义在于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为全球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内容与意义的表述准确,可得2分)
(3)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它的推动不仅促进了地区发展,更维护了欧洲的和平稳定。(简单明了的阐述得体,每项作用得2分)
(4)对于战争与对抗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白战争和对抗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而和平与合作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要观点合理、表达清晰即可获得2分。(论点明确、表达清晰得体即可得分)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