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蹈考级内容之小A级考试知识详解
本文主要是关于舞蹈小A级考试的内容介绍,供广大舞蹈爱好者参考。
五级试题(A)地面部分:包括双手位、勾绷脚、旁抬腿、压腿等一系列基础动作。中间部分则包括二拍舞步、推指、点步转等动作。还有藏族舞的特定动作以及结束动作。
五级试题(B)同样包括地面和中间两部分的基础动作,如手眼动作、小弹腿、后弯腰等。还有东北秧歌的特定动作和结束动作。
六级试题则涵盖了波浪、弹腿、环动等一系列进阶动作。还包括蒙古族舞的特定动作和结束动作。
七级试题涵盖了提沉、含仰、大环动等高级动作,以及云南花灯的特定动作和结束动作。
八级试题则更加专业和深入,包括提沉、转腰、踢撩腿等高级技巧,还有傣族舞、蒙古族舞等的特定动作。
国内教学考试定点单位广泛,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多个城市。
舞蹈考级的价值与意义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通过考级,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舞蹈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动作需要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也能磨练孩子们的毅力。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品质。
少儿舞蹈考级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在少儿舞蹈考级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充分备课。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步骤。要充分利用少儿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将舞蹈训练与娱乐和游戏相结合,注重趣味性。还必须注意教材类别的全面性和身体部位的全面性。
各级别的具体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从一级到十级,内容逐渐加深,动作逐渐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一级主要是一些基础动作和简单的游戏,而六级则开始涉及一些高级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考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舞蹈技能,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相比,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芭蕾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逃陟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逃陟湖》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逃陟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
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
继《逃陟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吉赛尔》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王锡贤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白毛女》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新时期中国芭蕾的蓬勃发展篇章
新的一页在中国芭蕾的历史上被翻开,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态势。
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地的著名芭蕾艺术家如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来到中国,传授他们的技艺。像安东·道林、本·斯蒂文森等芭蕾界的巨星,都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成为了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指导的《希尔维亚》,1984年重新排演的《吉塞尔》版本,以及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的指导下演出的《唐·吉珂德》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的演出,大大促进了中国芭蕾舞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中国芭蕾舞团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与此北京舞蹈和各地的芭蕾舞团也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如北京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的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芭蕾舞人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芭蕾舞者也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汪齐风、张伟强等选手,都在国际比赛中为中国赢得了荣誉。随后,更多的中国选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屡次获得大奖。
不仅如此,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成果显著,如根据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等改编的舞剧,在结构及表现方式上都做了突破性的探索。特别是根据鲁迅的《祝福》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改编的同名舞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表演,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现代舞在中国也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现代舞先驱者如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在他们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他们的作品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地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他们的作品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大国”的行列。与此中国的现代舞也在不断发展中,既有西方现代舞的自由与创新,又有中国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这样的艺术交融与发展,使得中国的舞蹈艺术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
新时期的中国舞蹈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芭蕾还是现代舞,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吴晓邦先生创办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地推广他所独创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在这一时期,吴晓邦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这些作品虽然展现了他的艺术信念,但影响力不及他在抗战时期的舞蹈作品。后来天马工作室中断后,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逐渐衰落。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现代舞开始重新崛起。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等。这些作品在构思和语言模式的突破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此后,上海胡嘉禄推出了自己的系列作品,如《理想的呼唤》等,这些作品在创意和表现形式上展现出一种正在靠近心目中的现代舞的趋势。
近十多年年来,中国开始直接引进西方正宗的现代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以广州和北京为基地,现代舞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1987年广东省开办了第一个现代舞实验班,此后北京舞蹈也正式开办现代舞教研室。在此过程中,中国邀请了多位西方著名的现代舞专家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的支持。
当代年轻的现代舞者带着对西方现代舞的新奇和进入这一领域。由于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已形成全面的网络体系且技艺训练达到了很高水平,那些经过选拔进入实验现代舞培训班的舞者具有扎实的芭蕾或中国舞的功底。他们的高强度训练成效卓著。不久之后,年轻的中国现代舞员便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舞坛崭露头角。他们参加国际比赛并夺得金牌,他们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现代舞权威人士的赞誉。
随着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成立以及北京正在组建的现代舞团,现代舞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对现代舞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创造真正的中国现代舞还需多方面的探索,但无疑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魂魄。中国现代舞正朝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和希望。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