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关西秦声,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馀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切韵》系韵书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唐韵》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
《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不和阴声韵相配。这样,原则上每一个阳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入四声相配。每一个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三声相配。音系是比较清楚的。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宋景佑初年,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满清初期的统治策略中,保持“国语骑射”成为了维护其政权的重要手段。在满语和满文被大力推广的北京城内也设立了学校,以促进满语满文的普及。由于满语的原始性和词汇量的不足,使得满人在面对日常生活和统治汉人的现实时遭遇了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面对与汉人的交往与日常管理的需求,八旗贵族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满语已经无法满足政治及生活的需要。于是,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的方式,逐渐成为满人日常交流和统治的重要工具。在官方的引导下,官话成为了交流的主要语言,而普通话则是在北京内城与外城之间交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雍正年间,朝廷颁布“圣谕”,成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尽管收效甚微,但官方的推动对于汉语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此期间,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来。
满清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严格控制也体现在对汉人思想的消磨上。他们集结天下名人,编纂书籍,试图通过此举来削弱汉人的反抗意识。而在此过程中,汉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编辑汉语字典和韵书时,学者们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如尖团音、八音等传统元素。
八音作为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源于《周易》八卦。分阴阳而又有“平上去入”四声,每一声都有其独特的听感与表现方式。尖音与团音的区分更是汉语语音的瑰宝,是古往今来汉语语音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汉字注音方面,中国传统的反切注音法被广泛使用。
关于平仄的规律,则是汉字声调的分类。平声与仄声的相对和交替使用,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丰富的韵律感。
朝鲜半岛在历史长河中虽无民族文字,但汉字的传入为其提供了文字基础。随着汉字的传播和演变,最终催生了适应朝鲜语的音韵系统并兼顾表音的文字——“训民正音”。
满清的统治历史见证了多种语言的碰撞与融合,推动了语言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满语、汉语还是其他语言,都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书写了文化的辉煌篇章。朝鲜时代的帝王们深深地了解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使朝鲜的汉学教员能够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曾多次向明朝申请派遣留学生。被明否定后,他们只好以其他方式“曲线留学”。一方面以使团成员的方式将汉学生徒混于其中,令其熟悉语言环境,掌握鲜活的语言;又以民间的方式向辽东大量派遣留学人员。据《世宗实录》卷六十二载:“以入学选拣子弟二十人,并令仍会司译院,讲习汉文汉语,每于使臣赴京,以从事官差送,从之。”(十五年十二月壬戌)又据《世宗实录》载:“承文院吏文生徒,依讲肄官例,辽东入送,传习汉音。”(卷八十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汉学教育的科学性,朝鲜李朝特别设立了质正官制度,所谓“质正”就是请专家解难释惑,审定修改。承担质正官重任的多为朝鲜李朝资深的汉学专家,他们所质正的内容也极其丰富,既有韵书,也有吏文,还有教材等。“佥知承文院事李边、吏曹正郎金何等,以质问直解小学如辽东”
日本很早就对中国文化进行学习,有古吴音,汉音,唐宋音等语音
吴音:吴音是日本最早的汉字音读法。主要是日本奈良时代以前的遣隋使,也就是日本朝廷派遣留学中国南朝、隋朝的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和尚),他们所带回日本的佛教经典或古籍的读音。所以日本古典著作的《古事记》(万侣oono-yasumaru,おおのやすまろ,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等、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统一缘由之记载。712年,现存日本最古的史书)、《万叶集》(日本最古诗集、20卷、4500首、759年)等都是以“吴音”去念的。这些读音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佛教经典或中医术语里的读音。
汉音:随着吴音之后,日本又盛行了一种所谓汉音的读法。这些读法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学生,模仿9到10世纪的长安地区的发音而形成的。这些遣唐使认为他们所带回来的发音才是真正的发音,所以为了和以前的发音区别,就把这时代的读音叫做“汉音”。《日本书记》(舍人亲王,toneri- shinnou,とねりしんのう,720年、最古的敕撰,奉朝廷之命而撰写的正史、以修饰词很多的汉文书写的)就是以汉音书写的。现在日语汉字的发音大部分都是以“汉音”念的。
唐宋音:唐宋音是大约在中国的宋、元、明朝时,即相当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的僧侣,商人,与中国交易,他们所带回来的食物、器物等的读音就叫做“唐宋音”。本来那时的音,都是当时中国宋朝,元朝的发音,应该称为“宋元音”,但因为那之前的唐朝文明昌盛,所以即使那时已经是宋朝,元朝,日本人仍然称之为“唐宋音”。具体的例子,如吃的东西“馄饨”叫做“udon,うどん”,“吃茶”叫做“kitcha,きっちゃ”,金子叫做“kinsu,きんす”,缎子叫做“ donsu,どんす”,椅子叫做“yisu,いす”,蒲团叫做“futon,ぶとん”,暖帘叫做“ nolen,のれん”
常常有同胞谈及日语和吴语,闽语的相似之处。有时候,某些人还发出上海话福建话真像日语的感慨。其实,应该说日语像吴语,像闽语。
历史上的外族统治和移民运动,是形成方言岛的直接原因。
由於外族统治的原因,汉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范围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方言岛现象。其中有明朝语音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岛和中古语音为代表的闽南语方言岛最为著名,而粤语则来源於雅言变音,客家话则在文读音和粤语语音间相互参合。福建和两广由于长期抵抗外界语音的影响,使闽南文读(以泉州文读音为代表)和粤语均能较好的对应韵书发音。
忽略吴语,客家中受到的普通话的冲击
把台语夸大等同於闽南语,等同於河洛语
分不清白读和文读概念,混淆白读文读
雅言恢复并不如想象中的困难,以地方方言音,按韵书修音即可恢复。
雅言的恢复使汉语重新回归整齐划一的字音体系的时代,使经典汉语字词典恢复原有的作用,并修复大量无音字,错音字,使汉语重新回归古朴典雅。关于教师特岗招聘面试的详细规定与流程
面试总分为100分,其中面试成绩占考生总分的20%。
面试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答题,主要围绕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进行。第二部分则根据不同学科进行简要说课,说课内容需紧密结合试题要求。
小学部分的面试学科包括语文(针对初中语文面试小学语文内容)和数学。而初中部分的面试学科则更加广泛,包括数学、英语、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历史和生物等。考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每人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时间过短将酌情扣分。
面试形式主要是问答及分学科简要说课。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紧扣、教学思路的明确、教学过程的清晰、语言表达的流畅、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仪表的端庄大方、言谈举止的得体以及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等方面。
面试机构由地区教育局随机抽调专家分学科组成面试小组,每组由7名考官组成,其中包括1名主考和6名考官。面试时由主考提出问题,面试组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评分的具体方式为去掉一名最高分和一名最低分,以5位考官的平均成绩为该考生的面试成绩,并当场公布考生成绩。
参加面试的考生需准备并提交相关证件和材料,包括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毕业生推荐表、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等。对进入面试的考生进行资格复审,复审合格后方可进行面试。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复查也有严格的规定,面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3位数,如出现3位相同的情况,则需查看第4位数。
面试的程序为考生按考号进入侯考室,再抽签决定面试序号。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面试考场,面试时只报面试序号。面试结束后,考生需等待下一位考生考试结束,并听取自己的成绩后方可离开考点。
根据招聘的类别和学科,按照一定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人员。体检的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都会在毕节教育网上公布。只有面试和体检都合格的人员才能进入录取程序。录取的原则是根据填报的志愿及成绩(笔试成绩占80%,面试成绩占20%)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落选考生,地区教育局还会根据其填报的志愿进行调剂。
签约的时间、地点和流程也有详细的规定。各县(市、区)的签约时间和地点会在毕节教育网上公布,考生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签约。补录人员名单及相关事宜也会在毕节教育网上及时发布,考生需密切关注。
为了确保面试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还特别成立了毕节地区2011年特岗教师招考第二阶段面试巡视领导小组,对整个招考过程进行监督和巡视。
以上就是关于教师特岗招聘面试的详细规定与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到参加招考的各位考生。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