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太学教育下的学科内容有哪些?
在汉朝以及魏晋时期,太学中学习的科目主要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和《尔雅》等儒家经典。到了唐朝,太学科的设置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主要还是这些儒家经典,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如《礼记》和《左传》被定为大经,《诗经》、《周礼》和《仪礼》被定为中经,而《易经》、《尚书》、《公羊传》和《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经典,以便为科举考试做好准备。
二、唐朝太学的性质是怎样的?
唐朝的太学是国子监的一部分,与现在的学校有些类似,也有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分别面向不同身份的子弟,如官僚子弟或平民子弟。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太学生还要学习专门技术,如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太学的入学年龄有一定规定,且根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生人数。唐朝前期,许多进士及第的名士都出自太学,可见太学在当时的地位之重要。随着政治和财政的混乱,太学在后期逐渐衰落。
三、关于科举考试的知识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也是士大夫的主要来源。举主与门生是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入仕的关联关系。贡士是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中的一部分。进士是贡举的人员,尤其在唐代,进士科是最受重视的科目。举人、秀才、状元、榜眼、探花等都是科举制度中的称谓,分别代表了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不同表现和成绩。解元、会元等则是乡试和会试中的优秀考生的称号。贡生则是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考选升入国子监的称呼。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最终根据成绩分为三甲录取。状元的产生历经多个阶段,从童生到状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和选拔。博士和硕士在古代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途,但与现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学则是为这一制度培养人才的场所,而科举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5、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26、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27、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28、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9、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30、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43、明代和清代的科举制度大体相同,但清代贯彻了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特权,无需通过科举途径即可做官。在清代雍正之前,科举分为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待,只需翻译一篇文章。但后来虽然改为满人和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大多数仍是汉人。
44、科举制发展到清代,逐渐走向衰落,弊端日益显现。尽管清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处罚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仍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科举制的消亡。
45、(回答者:hljrzcy219-经理五级 3-15 16:54)
4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察举包括考察和推荐,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47、【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辟分为征和辟两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担任要职,辟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48、【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一个科目,意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49、【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三百多年。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50、【童生试】也叫“童试”,是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院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51、【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52、【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53、【殿试】是科举制的最高级别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确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二甲、三甲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54、【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而应试未中的称为“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55、【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中记载,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人数至少9万余人。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
56、【状元】参见“殿试”条,是科举制度中殿试第一名的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有千余人。真正的殿试被录取的大约只有七百五十名左右。著名的诗人贺知章和王维都是经过殿试被授予状元称号的。
在殷商时代,学校被称作“庠”,这是对教育的一种称呼。《孟子》中曾提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体现了当时对于教育的重视。
【庠序与学校】
周代学校又有“序”之称,亦为地方学校的通称。《孟子》中亦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来指代地方学校,或者泛指教育事业。
【国学与乡学之分】
先秦时期,学校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学与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含太学和小学,教学主要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其重视书、数的教学。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高等学府,因位于都城临淄的稷下而得名。各学派如儒、法、墨、道、阴阳等均汇聚于此,讨论学术,评议时政。孟子和荀子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太学与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从魏晋至明清,名称虽有时为太学,有时为国子学(监),但都是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而国子监则与太学同为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文化】
唐宋至明清时期,书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兴起。书院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是著名的宋代书院。明代的无锡东林书院更是培养了一批正直廉洁的进步人士。
【学官及其职责】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其中包括祭酒、博士、助教等职位,他们各司其职,负责教育行政和教学工作。
【考试制度在唐代太学】
唐代太学建立了严密的考试制度。其中包括旬试、岁试和毕业试等多种考试。旬试每十天进行一次,主要考查学生在十天内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奖惩。
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未变——即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古代的学校和考试制度虽然与今日有所不同,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