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1. 科举殿试及第者,为可授爵位之人。此制度始于古代,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目,唐代沿袭此制,应试者称为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在元、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贡士,按成绩赐予出身,并分为三甲。

2. 察举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其意为考察、推举人才,由地方长官推荐给上级或中央,再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察举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3.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其中,“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辟”指中央或地方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

4. 孝廉为汉代察举制中的科目之一,意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但实际上,察举制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5.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此得名。科举制度自隋代至明清实行了三百多年,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6. 童生试是科举制度中的初级考试,也称为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通过院试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可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7. 乡试是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8. 会试是明清两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贡士参加殿试后录为三甲都叫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9.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会试录取的贡士,按成绩分为三甲并赐予不同称号。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10.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等。考中进士后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后亦再授官职。

11. 其他关于科举的术语如状元、会元、解元、贡士、举人等在此不再赘述。这些术语均与科举考试的级别和成绩相关。

12. 关于科举制度的更多细节和历史背景,可以参考相关史书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固定文体,其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严格限制,对于理解和评价科举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3. 学校教育历史概述

夏代学校的名称是“校”,主要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等。而“庠”则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中提及的“庠序”,代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学和乡学是先秦学校的两大类,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以“六艺”为主教学内容。乡学则相对于国学而言,是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深入考证和研究。29、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教授王公贵族子弟。

30、国子监: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与太学互称。

31、书院: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32、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33、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34、博士:古代为官职名,现指学位名称。

35、司业: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

36、学政: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37、教授:原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38、助教: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39、监生:国子监的学生,后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40、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41、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42、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43、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44、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它无疑对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45、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46、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二、古代科举考试举行多少年一次

1. 童生考秀才,一年一次;秀才考举人三年一次(又叫秋闱);举人考贡士的时间是在考完举人的转年的春天(又叫春闱),贡士考进士是在考完贡士发榜后的几天,因此春闱,秋闱,殿试都是很近的时间,所以那一年叫做大笔之年。

2. 皇帝会根据对官员的需要在某一年会增加考试次数,叫做恩科。

3. 汉朝提拔民间人才使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此后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关于科举制度及其历史人物的相关解读

一、引言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新途径。关于科举制度的开创,历史学家如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

二、科举考试中的名人

1. 连中三元的人

在科举考试中,能够连中三元的人实属罕见。他们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展现了超群的才华。

2. 历代状元及名人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状元中,各代都有杰出的人物。例如,唐武德五年的状元孙伏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而文天祥、翁同龠禾等人则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科举考试与历史人物成就

除了状元外,许多历史人物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更高的官职和声望。例如,郭子仪不仅是一位武状元,还是一位位至宰相的军事家。他的军功在历代武状元中最为显著。又如张孝祥,他的词作成就之高,被认为与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齐名。

四、其他科举相关成就

除了上述提到的历史人物外,历代状元中还有许多在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例如,柳公权在书法领域的成就被后人尊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王溥的史学成就也极高,他的《唐会要》等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即1853年)的女科状元傅善祥。

2. 中国历史上首位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并荣登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的徒单镒,他来自女真族。

3.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4. 刘春霖状元及第的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停止科举,因此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科考中的状元。

5. 从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哀帝(907年)的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共产生了约270名状元。

6. 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记录的可考状元有140余人。

7. 中国历史上,清朝的江苏省是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从顺治四年到光绪二十年,江苏省共产生了49名状元。

8. 在清朝,苏州府是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共有24名状元。

9. 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在七年之间,连续产生了三名状元。

10. 唐朝是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共有19对兄弟状元,例如张式(兄)和张正甫(弟)。

11. 北宋是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共有6对父子状元,例如张去华(父)和张师德(子)。

12. 历代兄弟状元中,孔纟熏(兄)和孔缄(弟)的及第时间相距最短,仅相隔三年。

13. 历代父子状元中,安德裕(父)和安守亮(子)的及第时间相距最短,也仅相隔三年。

14. 历代状元中,最早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甲午科状元张謇。他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15. 在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并先中探花后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庚辰武科状元马全。他初名马王泉,因在同僚间发生矛盾被削职后,更名全,决心再次夺取功名,最终得中状元。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1313569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