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临需要急救的情境时,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关于现场急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1. 现场抢救伤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
若受伤者被困在车内,应尽快将其救出。
对于在道路上的伤者,需迅速移至安全地带,过程中避免触碰其受伤部位。
若伤者因暴力或极端天气等原因陷入昏迷,需立即进行抢救。
对于呼吸困难的伤者,应确保其呼吸道畅通,进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对于失血过多的伤者,要迅速有效地止血,防止休克。
对于骨折伤者,要稳定其伤势,避免进一步伤害。
2. 现场急救的特点
突发性:急救常常在不可预见的灾害性事件中进行,伤员分散且情况紧急。
紧迫性:伤员情况复杂,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抢救时间就是生命。
艰难性:灾害中的伤员种类多、伤情重,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灵活性:现场急救常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需灵活应对。
关键性:急救包括院外和院内急救,两者都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支持。
3. 现场急救的原则
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痛苦和残疾。
优先抢救那些经过现场急救后能存活的伤病员。
遵循六条原则:先复后固、先止后包、先重后轻、先救后运、急救与呼救并重、搬运与医护一致。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和有序。
4. 急救时间的标准
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
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
搬运与急救的协同原则
在运送危重病患时,应与急救工作步骤保持一致,以争取时间。在运送过程中,应继续进行抢救工作,减少患者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风险,并确保他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现场救护步骤及注意事项
1. 检查基本状况:首先检查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状况,如有严重出血,应立即进行处理。
2. 固定受伤部位:使用绷带、三角巾、夹板等工具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
3. 正确使用夹板:夹板的长度应足够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固定。
4. 处理骨断端:骨断端如有外露,切勿拉动或送回伤口区域。
5. 观察肢体末端:暴露肢体末端以便观察血液运行情况。
6. 抬高伤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伤肢抬高。
7. 预防休克:密切关注患者状况,预防休克的发生。
8. 处理离断肢体:如有离断的肢体,应用三角巾、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包扎好,并采取特定的保存方式。
关于正常人体状况的基本知识
1. 神志与行为:正常人的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行为活动自如。如有人出现意识丧失,可能为昏迷。
2. 体温与脉搏:正常成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脉搏在60-100次/分之间,且应均匀有力。
3. 呼吸与血压:正常成人呼吸频率在16-20次/分之间,一呼一吸时间均等。血压的正常范围较为复杂,但一般为140/90mmHg(18.6/12kpa)至90/60mmHg(12/8kpa)。
4. 瞳孔状态:正常成人瞳孔直径在2-4mm之间,等大正圆。
徒手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及应用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重要的急救技术,它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对于猝死的病人,这种技术尤为重要。在判断病人可能出现猝死的情况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此技术包括开通气道、判断呼吸、心外按压等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按压的不间断性、垂直用力、按压与放松时间均等以及放松时不要离开胸壁等要点。应注重第一目击者的培训和教育,以提升社会整体的急救能力。
现场急救的目的与原则
现场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抢救生命、防止病情继续恶化、减轻病痛、减少意外损害以及降低伤残率。在实施急救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并果断实施急救措施。
“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的争论
“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两个概念在专业领域内一直存在争议。这两个概念各有侧重点,但都关注着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问题。至今,关于哪个概念更能准确反映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仍无定论。
虽然“急诊医学”这个词汇可能不像其他专科名称那样华丽,但其内涵十分重要。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领域,这样才能得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同。
关于急救医学是否包含日常急救知识的问题,确实有专门讲述日常急救知识的书籍。这些书籍基于专家多年的科普经验总结,涵盖了急救的基本技能、常见急症的急救、中毒的急救、内科急救、外科急救、妇产科急救、五官科急救等方面的内容,为公众提供了一本易学易用的指导手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承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部分,其中院前急救以120急救系统为主,而院内急救则主要由各医院的急诊科负责。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救,都需要急救软件和硬件的支持。
目前,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真正的二级学科时间短,缺乏完善的急诊从业医务人员培养制度和准入制度,人员技术参差不齐,规范程度不够。急诊科在规模、布局、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借鉴国外急诊医学的经验,探讨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
硬件设备方面,急诊科需要配备呼吸机、血滤机、超声检查仪、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急诊各亚科诊室的设置要合理,各种诊疗所需的仪器配备要全面。更重要的是,急诊检查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应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
不仅要培育医务人员,还要全面培养社会相关人员,这是一项长期且制度化的任务。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培训制度,如定期举办各种复苏培训等,但这种临时性、非制度化的培训方式远远达不到普及和规范的目标,更不用说实现定期更新的目标了。
在急诊科规章制度方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对医生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诊疗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必须严格按照诊疗操作标准行事,任何过于或不足的举措都可能带来问题。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和护士,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操作范围。
目前我们缺乏的是对各种诊疗操作规范的制定,很多时候我们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感觉,这种情况很容易为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学术机构应当承担起制定急诊医学诊疗常规的责任,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断、处理步骤等具体规定,如胸痛、腹痛、消化道出血的诊疗规程以及创伤诊疗和中毒处置的规范等。还需要制定详细的记录表格。
例如,当医生为病人开具医嘱进行胸痛观察时,护士可以根据规程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在获得检查结果后,护士应呼叫医生进行结果解读。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减少差错的产生。再比如,对于头颅创伤的观察规程,护士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头颅无明显挫伤的情况下,依然需要按照规程进行分诊和观察。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是从2023年开始实施的级考试。该考试旨在评估医生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检验考生在真实环境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综合素质。考试通常在每年的6月和12月进行,为期两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具体科目包括全科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对于事业单位医疗卫生考试,一般会分为笔试和面试,并可能涉及实践操作技能。考试内容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主要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如生理、病理、药理等和护理基础知识。专业科目则根据所报考的职位而有所不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命题方式一般是医学基础知识加临床课。对于中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命题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但都有规律可循。药学专业和医技专业的考试则更加侧重于相关专业知识。针对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具体时间和内容,考生应及时关注各地人事网发布的公告以获取最新信息。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