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彦铭的备考经验分享:
李彦铭表示,她在考前两周会每两天完成一套模拟卷子。她强调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试卷,因为凭借第一印象答题,最能检验知识的扎实程度。她还特别提醒,数学题的各种题型要再熟悉一遍。
二、复习策略:
关于复习是否应该跟着老师走,存在不同的观点。黄小倩建议,在最后几周的复习时,可以按照各科考试时间来安排,例如上午考数学就重点复习数学,将做题的兴奋点调整到相应的时间段。她强调保持这种兴奋状态是很重要的。
三、自信的重要性:
有一个考生,她在高考时只报了北京一个志愿。她从未觉得高考有多可怕,反而将高考视为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她鼓励大家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保持自然不紧张的状态。
四、考试策略:
如果在考试时遇到难题,一定要先跳过去。郭凡提醒考生要注意考试时间、地点,进考场前检查必带物品。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做题,先填好个人信息,然后大致浏览试卷,检查是否有空白或缺失。做选择题时,要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最佳答案。
五、学习方法和态度:
清华学生赵新华提到,高中复习中一项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集错。北京心理系研究生田林提出,提高作文成绩的方法在于遵循一个规范的框架,并加入自己的创造性发挥。他认为文科学习需要理解的地方并不比理科少,自我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制定一个密切适应自己学习状态的时间表也是成功的关键。
六、沈成然的学习经验分享(2000年安徽省文科状元):
沈成然强调了不仅仅要背诵文学常识和课文,更应该从更大的角度去学“大语文”。他建议多读精读文章,注意其内涵;多练习写作,通过写日记等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多注意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的素材;语文的习题训练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掌握思路和方法。他还详细分享了记忆方法、理解和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七、何润丰的学习经验分享(2000年北京高考状元):
何润丰以683分成为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他认为要培养学习兴趣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重视基础知识,并养成自学能力和与同学讨论的习惯。他强调在学习这项“苦差事”上取得成绩需要智商和个人主观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37. 通常来说,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领域,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称为"双基"。对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的教育往往涉及较少。教学方式多以模仿性练习为主,这导致学生创造力不足,只能应对熟悉的题目,对新的题目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认为,教与学的重点应该转向培养科学思想与意识,即学会在相应学科中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38. 传统教育采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注重各点的"双基训练",却忽视了统一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与意识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得到的是一堆"知识插片",无法融会贯通。显然,缺乏整体的科学体系,学生在面对综合问题时往往无法下手。虽然有的老师提出"基本方法"形成"三基",强调总结各关涉及基本方法,但仍然是布鲁姆方法的高级形式,对新题并不灵光。
39. 以2000年教学高考(理)19题为例,其中涉及求二元变量函数值域的问题。如果用不等式法放大分子,即使想到了也难以充分证明。事实上,高中所讲的方法都无法严格证明。但如果有了"近似逼近"的数学思想,就可以想到当X1,X2趋向无穷时,分子、分母近似相等,从而推出其极大值为1。
40. 科学思想与意识可以指导学生在陌生环境下正确选择和应用已掌握的方法。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同的学科中,科学思想与意识具有具体的涵义。
41. 在数学中,张莫宙教授认为数学意识包括数学建构、逻辑证明、层次结构、变量函数等。新近兴起的发散思维对数学思想也有独特诠释。
42. 在物理科中,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理论推导与数学工具、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并重视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43. 在化学科中,应重视化学实验设计方法的分析与创造,熟练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数据处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44-60. 关于备考经验分享:
1. 叶欣分享了她在高考前的复习策略,她表示在最后的十天里,每天都会完成十套试卷的练习。她强调了做题的重要性,通过做题来纠正自己的审题不清和粗心等缺点,使自己全心全意地备战高考。
2. 叶欣认为,足够的习题练习对理科考生来说是有益的,就像学游泳需要接触水一样,多做题是通向优异成绩的必经之路。她建议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套地做试题,既要烂熟于心知识点,又要通过“多做”来寻找应试感觉,提高解题速度。
3. 在做题的过程中,叶欣提醒考生要注意两点。不要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要做透弄懂每一道题目,避免猜题碰题的心理。要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练习,将自己置于考试场景中,限时限量完成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4. 除了做题,叶欣还强调了保持信心的重要性。如果因为练习不如意就灰心丧气,应该适当减少练习数量和试题难度。考前调节生物钟也十分重要,不要因为第二天有考试就刻意改变作息时间,保持惯有的生活规律。
5. 在考试当天,如果感到紧张或束手无策,叶欣建议可以随意阅读相关书籍来缓解气氛和心情。家长在考试结束后,也应避免询问涉及考试内容、结果的问题,而是关注孩子的证件、文具是否准备妥当,督促孩子午休等。
6. 针对高考复习策略,一位过去的高考状元许顺提出了“扬长避短”的建议。他表示,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强项科目作为杀手锏,以提高总分。
7. 另外一位成功考生孙海萍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她认为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素质比较好,不会因为一科考得不好而影响其他科目。在学习方面,她强调了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各个科目都不能放下,应该平均用力。她也很注重学习效率,认为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效率比打时间战更重要。
8. 对于数学科目,孙海萍表示自己学得不错可能是因为平时的强化训练和老师的指导。她认为平时的积累和老师的指导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9. 总体而言,考生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和心态,既要努力又要保持平常心。在考试过程中要处乱不惊,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发展各个科目,不要因为一科失分而影响整体成绩。
孙海萍认为,性别差异在学习上确实存在,但主要的差异在于教育而非性别本身。她表示,自己的数学能力得益于父亲的培养,同时她也看到班级中有很多男生在文科方面表现出色,这证明了男女平等。她通过获得吉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为学校和女同学争光。
对于性格成长和高考的助力,孙海萍表示小时候父母的指导对她的影响很大,但长大后影响逐渐减少。她强调女孩子最重要的是稳重,不应过分追求外貌和爱情。对于考试前的准备,她表示自己能够迅速入睡,并不将考试视为重大压力。
孙海萍分享了自己的备考经验,她认为文科学习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而非死记硬背。对于综合考试,她提倡灵活运用知识点,并举例自己高考加试的是物理,但在综合考前也复习了高一高二的化学知识。她认为拓宽知识面并不等同于多做习题,题海战术在综合考试中效果有限。她建议每天通过看新闻获得大量信息,并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这些时事。
文章还提到了欧阳图这个广西省理科状元,他虽然眼睛不太好,但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学习方面一直游刃有余,并在全市最好的高中就读。
关于高三的放假时间,各地的安排各不相同。以北京市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2023年1月7日开始放寒假,高中阶段晚一周放假。天津市、贵州省、重庆市、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陕西西安市、福建厦门市、云南省、广西柳州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等都有各自的放假安排。
对于高三的同学们来说,寒假是离高考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因此寒假的规划非常重要。在放松的考生也要分析期末考试成绩,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尽早安排补习。制定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注时事新闻并开拓视野都是考生在寒假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只有合理规划和利用寒假时间,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三、关于中小学期末考试时间的通知
随着疫情的反复变化,多个地方的中小学期末安排均有所调整。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关于各地中小学期末考试时间的最新消息。
一、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于12月17日发布消息,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有所调整。小学各年级取消了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他年级则鼓励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在12月22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普高及初三期末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初三、高一、高二于12月23日学期结束,不安排期末考试,高三则从12月26日起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在此之前,厦门的其他年级已经在12月16日结束了学期工作。
三、贵州省贵阳市教育局在12月23日对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期末工作进行了部署。除小学一、二年级外,其他年级的期末考试将调整至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进行。
四、广东省内的多个城市也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作出了调整。广州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至高二年级的期末考试调整至下学期初;高三年级则参加广州市的调研测试和英语听说模拟考试。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线上期末质量检测。
五、山西省太原市、湖南省郴州市和邵阳市等地也相继发布通知,对中小学的期末考试时间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学校的期末考试都已推迟到下学期开学后组织。
六、四川省成都市于12月22日举行了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小学各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本学期不组织期末考试。高中年级的调研考试和高三年级的诊断性考试也都相应推迟。
七、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丽水等地也宣布了期末考试时间的调整。多个城市决定不组织初一、初二年级的期末考试,高中年级的期末考试也暂推迟。
考试前的准备对临场的表现至关重要,包括心理、知识和物品的准备。在答题前,请务必听清楚监考老师的注意事项,并正确填写卷头信息,如姓名、考区、考号等。
请各位同学和老师注意,具体的考试时间可能会因地区和学校而有所不同,请关注当地教育局或学校的通知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的考试安排。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