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法实力雄厚,对任何读书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梦想。北大跟人大一样,每学期开设的讲座很多,经常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律师去讲课,很吸引人。不过北大法硕,对广大的贫下中农来说,他收的学费确实太贵了。除了4万多的学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另外交钱,没有生活补贴,性价比不是很好。
需要注意的:报考北京不能保证一定在北京上学,每年分数排名在后的要去深圳研究生院。关于北大深院:
1、同样是法律硕士,其他学校收费每年或5000或8000或10000不等,本部也只有14000元。但每年北大深院是22000元。悬殊甚大。
2、尽管有个别优秀的老师来深圳上课,但在整体上,其师资、图书、体育设施等严重欠缺,和本部相比差距较大。
如果有意在南方的广州与深圳工作,同学,我觉得去深圳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真心做学术的这年头也不多!
培养法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第一批开始招收法硕的学校之一。
人大每年报的人在2500以上,录取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从04年开始招生规模缩减将大大提高报考难度。学费不便宜,往年(现在已经没有了)有20左右的公费名额,公费分数线在370左右。另外人大由于宿舍比较紧张,所以不解决住宿,但学校最后会尽力想办法解决的,人大每年在大运村给安排部分住宿,那边环境很好,学习生活都很方便,离人大也不远。
人大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每年人大法硕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人大毕业生向来有去机关的传统,人脉很广。03年结业的形势不太好,又遇上了非典,但是单单就人大法硕的就业来说,还是不错,比法学总体会好一点。去机关的最多,占一半以上。留北京的也很多,一班因为应届生比较多,三分之二上都留在了北京。去部委的不少,、工商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审计署、国务院对台办等;回省的很多都在省厅机关,或者在一些大单位的省级机构,如保检会分会。有部分去了公检法,如北京市高检,一中院,区级法院。去银行也比较特别多,除了北京也许去广州的最多,有广州日报2个,市委办公厅,人事厅,中行深分,广东中行等等。还有部分去了企业,象什么中兴,大唐之类的。
人大法硕只有2年,这是唯一的,早毕业早就业,未尝不是好事!
大量的公费和地处北京,吸引了千万学子,是该校难考的最重要的原因。他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法律,校友多,就业不错,最后学费也不高,性价比比较高。所以中国政法报名人数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2000人左右。不利的地方是政法的法硕上课地点在昌平,离市区较远,坐公共汽车需要2个小时左右时间,也有可能丧失一些交流、聆听知名教授授课、找兼职实践的机会。
硬件很好,就像上海的复旦,吃的好,住的好,还在繁华的朝阳区,离CBD中心近,宿舍还有凤凰卫视看。国际法实力雄厚,与经济有关的学科以及与外贸有关的学科实力很强大,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贸大名气没北大人大响,但学费不贵,就业不错(主要去“国”字号的大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以及与经贸有关的机关),是值得报考的学校之一。
03年宣传的比较多,法律硕士们也很团结,学校对法硕培育也比较重视,在BBS上吉林法的老师还专门开设一个专栏介绍吉大的情况。04年有2200人报考,这跟吉林对法硕的重视程度和雄厚的法学实力是分不开的。但吉大的缺点也很明显:地域较差,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比较发达,但服务业太弱;就业信息的获得有限,从其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大部分人留在了吉林省工作-在中国,就业的地区性歧视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消除;外部声誉方面与原来的法学四大天王中的其他几位相比已经有所下滑。
武汉与吉林比较相似。原先可能对法硕不太重视,不过现在有所改观,新设立了以院长曾令良为首,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莫洪宪等为副的法律硕士培养中心(各校现在几乎都已经成立独立的“法律硕士管理中心”等类似的专门机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硕师姐师哥抗争的结果。),其中有曾被评为杰出律师的教授指导实习,有律师事务所和弱势群体救助中心可供实习,任课老师都是至少在武大小有名气的中青年教授博导,师资力量还可以。
不过由于法律硕士还属于新兴事物,甚至在一些任课老师中仍存在误解,教理论法学的老师大都对法硕薄有微词,而教行政法,刑法等关于各高校法学专业的分析与展望
利用上海的独特优势,复旦的学生在当地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大量来自各地的学子。对于人事档案和户籍的调入,学校有明确的规定:应届生的人事档案可以调入学校,而外地学生的户籍也可以转入,但非应届毕业生则不转户口和档案。
提及浙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三美”——美食、美女、美景。学校位于西湖之滨,风景秀丽,饮食也颇具特色。浙大法在合并后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法理学、宪法和行政法等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虽然民商法方面起初较弱,但计划引进重量级人物,未来将有显著提升。
在浙江法硕教育中,学校非常重视,课程设置饱满,师生互动频繁。尽管学习压力大,但这也体现了浙大培养方案的严谨务实。在待遇方面,与其它研究生无异,但往界生在补助与医疗保险方面略有不同。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法学实力来看,浙大都是优质的选择。
对于其他学校的法学专业,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某校虽然在本省实力一般,但却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法律人才,适合附近考生或有意去广东一带工作的学生报考。还有学校因为地处西部地区,分数线相对较低,为希望降分录取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再说到法硕教育,各校都有其特色。有的学校法硕可以选修任何法学的课程,师资力量雄厚,上课地点设施一流。而有的学校则更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报考条件方面,法律硕士一般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的专科生也可报考,但需满足一定的毕业年限要求。
各高校的法学专业各有千秋,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发展迅速。无论选择哪所学校,都应考虑其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培养方案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做出最佳的选择。
法律硕士是专业学位之一,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考研机遇。当前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报考法律硕士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历等。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应详细了解各校的招生要求及培养方案,以确保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学校的教育方向相契合。
特别说明一下,对于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有一些特定的专业是不被接受的,这主要是专业限制,而不是学位限制。中国法律硕士联盟论坛每年都有考生询问,即使他们拥有法学学士学位,但如果专业不在规定的范围内,他们是否可以报考。联盟已经成功入学的学生告诉我们,是可以的。由于中国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一些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等专业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报考全日制法律硕士的。
“在职法硕联考”和每年一月份的法硕联考是两种不同的考试。前者指的是每年十月份举行的79所高校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联考。这种联考从1998年开始实行,主要面向政法系统内部招生,也被称为“五部委在职法硕联考”。
报考条件方面,需要是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通常需要有学士学位,并且从事法律工作一定年限,如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以及人大系统干部等。报名时需要持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审查。
关于报名和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七月或八月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通常比现场报名时间提前半个月左右。考试通常在每年的十月进行。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英语、专业基础课(刑法、民法)和综合课(法理、宪法、中国法制史)。其中政治理论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安排,其余三门则实行联考。值得注意的是,考试语种为俄语的考生只能报考黑龙江。考试的通过率一般在40%左右。
录取方面,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录取标准,但录取人数不得超过规定的录取限额。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档案、人事、工资和户口关系不转入学校。学制一般为两年至四年,学习形式包括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完成学业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需要注意的是,此证书不同于,也就是说在职法律硕士获得的是单证。
至于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的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中国人民等80所高校。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也恢复了招生,值得期待。其他相关院校还包括中央民族等。
《2005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编写,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印刷。
北京、中国人民、中国政法、对外经贸、吉林、武汉、华东政法、西南政法等众多知名学府均有参与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复旦、浙江等也是重要的法律研究中心。对于各大高校的法系来说,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都受到了极高的重视。特别是在暑期的强化复习阶段,对考研学子来说尤为重要。所谓“得暑假者得考研”,考生需要充分利用这个特殊的时期,拒绝诱惑,集中精力为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广大考生,猎考考研推出了多种备考辅导服务,包括暑期集训、半年集训、精品网课等,针对不同科目进行深入指导分析。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让考生足不出户就能边听课边学习。对于考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如不知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了解当地政策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进行咨询,并且还可以免费领取复习资料。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随时寻求帮助和支持,为顺利上岸加油助力!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