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期化学复习攻略
1. 高三化学复习通常分为三轮,暑假是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的关键时期。成都美博教育的老师建议同学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高千变万化,但教材是命题的本源。同学们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每一章节,包括探究、资料卡片、注解等栏目。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整理与提升栏目和课堂笔记,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出化学的知识脉络体系。
3. 对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化学知识,同学们要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必修1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与选择性必修2的结构化学,必修2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及选择性必修1的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的呈现方式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 复习阶段不做题不行,只做题也不行。暑期复习关键是做好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做题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每一道题都要思考其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是选择题,要弄清楚每个选项的对错原因。
5. 同学们还可以了解近几年四川省的高考原题,对试卷的难度和题型有个初步认识。注意答题规范,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去答题,并注意核对答案时的细节。
二、四川省高中会考时间
1. 正考时间:6月20日,9点开始,每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 补考时间:9月17日,9点开始,每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
高中会考主要衡量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会考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卷面满分值及等级成绩评定等都有明确规定。
三、高一高二没好好学,高三如何迎头赶上
1. 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保持好心态是最重要的。不要过于慌张,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 了解一些物理学史也是备考的一部分。例如,伽利略的落体运动研究、马德堡半球实验、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等。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可能涉及。
3. 针对物理或其他科目的学习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助解答疑问,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补习。
8. 在17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开普勒三大定律震动了科学界。
9. 牛顿于1687年发表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的一大里程碑。而在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 1846年,英国剑桥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成功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这一发现后的几十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也采用了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而在近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则起源于我国宋朝时期发明的火箭,其原理与现代火箭一致。其中,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誉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次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开始。仅过了四年,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载着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
12. 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在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上并不适用。而回顾历史,17世纪的开普勒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卡文迪许测定的引力常量,都为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13.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准确测定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 1752年,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验证了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将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了避雷针。
15. 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次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了用电场线表示电场的理论。
16.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这一成就使他荣获诺贝尔奖。
17. 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了欧姆定律,这一定律在电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18.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当金属的温度降至某一值时,其电阻会突然降为零,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
19. 19世纪,焦耳和楞次各自独立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还总结出了判断电流与磁场相互关系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和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左手定则。
22.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了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作用(洛仑兹力)的观点。
23.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 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于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高能粒子。最大动能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当粒子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速率变得困难。
26.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发现为电气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7.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提出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不论在哪个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重要结论之一。质能方程式也是爱因斯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它将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古代,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详细记录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之一。而在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测量了光速,之后科学家们采用更精密的方法继续研究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
关于光的本质,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主要学说:牛顿的微粒说和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波动说。但这两种学说都无法完全解释当时观察到的所有光现象。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指的是迈克逊-莫雷实验和热力学中的热辐射实验。它们揭示了物理学的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世界中的未知现象。
在物理学史上,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其中包含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这一理论将物理学带入了量子世界。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而光子说的提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则提出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的理论。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分辨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微观世界。
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在1858年发现了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1906年发现了电子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汤姆生在1897年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还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后来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成功得出了描述其作用的引力定律。卡文迪许则通过实验精确测出了引力常量,这一贡献无可置疑。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在于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其运动。他的这一理论为力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铺设了基石。
对于牛顿首次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的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相反,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首次在实验室里准确测出了这一重要常量。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发生运动。这与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
说到开普勒,他并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是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关于哥白尼的贡献,我们熟知他提出了日心说,颠覆了地球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第谷的贡献则在于测量天体的运动数据。至于某些特定的行星发现,如天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过程,主要是通过望远镜观测和计算预测的方法实现的。有人也发现了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在电学领域,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电学从定性走向定量的重要标志。密立根的贡献在于他的油滴实验,这个实验帮助我们了解了元电荷的相关知识。昂纳斯发现了超导现象,欧姆则为我们带来了欧姆定律以及电流的磁效应。
谈及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是这一现象的发现者。法拉第不仅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还揭示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安培和洛伦兹的贡献,他们分别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以及磁单极的存在预测。在原子领域,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并估算出了其大小。波尔原子模型和玻尔的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贝克勒尔是这一现象的发现者。伦琴则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至于约里奥·居里夫妇,他们研究铝箔时发现正电子是一个重大贡献。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方面,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伽利略的贡献则在于他的斜面实验和逻辑推理,为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关于科学理论的深度解析
在物理学领域,我们认识到无摩擦的情况下,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保持其速度持续前行。当谈及经典力学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在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上的应用并不总是准确的。
通过扭秤实验,我们发现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电的基本性质。风筝实验和莱顿瓶的发现让我们理解了闪电和地电的统一性,也促使了避雷针的发明。
超导现象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物理现象,指大多数金属在特定的温度下,其电阻会突然降为零。这不仅仅是关于电的性质,也启发了我们关于物质特性的更深理解。焦耳-楞次定律的发现让我们明白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
在电磁学领域,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理论为我们揭示了电流与磁场的关系。而麦克斯韦则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实了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这为光学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墨翟在《墨经》中记录了光学的多种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等。这为后来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光的本质,历史上存在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不同的观点。
量子世界的探索始于普朗克。他提出的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推动了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德布罗意则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让我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现象则揭示了原子核的复杂性。通过人工转变和实验探索,人们逐渐了解了原子核的组成和内部结构。
除了上述的理论和实验外,还有诸如瓦特的双向蒸汽机等重大技术发明。它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学家的不懈探索和实验验证。特别是卡文迪许测定的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更是显示了物理学理论的强大威力。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探索与发现,每一次突破都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从无摩擦运动到量子世界,从光学理论到天体运行规律,这些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