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
1. 一般在八九月举行,因此又被称为“秋闱”。
2. 开考后,前三场要考半个多月,考试完送批估计需要一个月,再统计、发榜,大约应在十月左右放榜。《新唐书》有相关记载。
3. 会试是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唐代并不存在会试。
4. 皇帝会亲自监考,但不一定亲自出题;考试形式为笔试。某些年份,皇帝在大殿上开科取士,亲自监考选拔人才。例如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二、唐代科举的具体时间
1. 唐代通常每年都设科取士。一般在正月考试,二月放榜。
2. 报考的人分为生徒和乡贡。生徒来自各级学馆,乡贡则是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的人,他们先在州县报名,经考试及格后再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
3. 明经科主要试帖经,而进士科除了试赋外,还试杂文。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其中能及第的人不过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考试分上、中、下三等,上中等为及第,下等为落第。由于录取名额有限,终身不第的人很多。一旦登第,就会闻名士林。
4. 除了明经科和进士科,唐代还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数学著作、明书科试字书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为了选择专门人才。秀才科在唐代应考者极少,及第者屈指可数。
5.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进士科的应试者,在礼部试之前,多将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及有地位的人物。唐初由吏部考功郎中主持贡举,后来则由礼部侍郎主持科考。也有其他官员来作主考官的,称为“知贡举”。录取者覆试不中,主考官往往因此被贬官。
6. 贡士通过科举考试后,仅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他们还需要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只有四事皆可的人,才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的人,则先以才能取。
三、唐朝科举考试的时间及地点
1. 考试时间通常在每年的正、二月某日。上一年十一月开始报名。
2. 考试地点在尚书省礼部南院贡院,主考为礼部侍郎。
3. 招考对象包括生徒、乡贡和制举。生徒是最高学府和各地方官办学习结业的一部分学生,而自学成才的人则称为乡贡。还有一类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即知名人士,统称为制举。
4. 报考程序包括报到、上“文解”、填写家庭状况表、相互担保并写明住所等步骤。
5. 唐代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杂文等。
6. 考试科目分为文科和武科。文科又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三科。
四、唐代科举制度概述
1.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进士及第者被称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这一称呼源于《礼记·王制》。从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置进士科目,到唐代时期也设有此科。凡应试者都被称为举进士。在元、明、清时期,贡士经过殿试后,及第者都会获得出身称号,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则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4、【孝廉】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之一。此词意味着孝顺父母,办事廉正。虽然察举制度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常常存在吹捧作假现象,但这一科目仍旧在汉代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童谣讽刺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表达了人们对这一制度的不满和批评。
5、【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多年。考试内容主要为儒家经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诗话二则·推敲》中提到贾岛参加科举考试的事例。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6、【童生试】也叫“童试”,是地方科举考试的一种,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院试的应试者才能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史可法在童生试中被左光斗录取为生员,当时年仅二十岁。
7、【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试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8、【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9、【殿试】科举制的最高级别考试,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决定最终排名。实际上,皇帝有时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为状元;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10、【及第】指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入选。未成功的则称为落第或下第。古生若考中进士,会有披宫袍的习俗,表示荣耀。《祭妹文》中提到的“披宫锦还家”即指此意。
11、【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许多著名的作家如贺知章、王勃等都是进士出身。考中进士后,一甲直接授官职,其余二甲则需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后再授官职。
12、【状元】参见“殿试”条,是科举制度中殿试的第一名,也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贺知章、王维都是经殿试被赐状元称号的。
33、【祭酒】在古代,这是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的称呼。比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而像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也就是《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有过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经历。
34、【博士】这一称谓,古为官名,现今则代表学位。在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士逐渐演变为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务。《三国志·吕蒙传》中有相关记载。
35、【司业】这是一个学官名,相当于国子监或太学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
36、【学政】也是学官名,简称“提督学政”,负责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例如《促织》中的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37、【教授】原本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的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负责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38、【助教】作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助教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被称为国子助教。
39、【监生】指的是国子监的学生,他们的资格可以通过考试、保送、特许等方式获得。在《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监生。
40、【诸生】在明清时期,指的是通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为诸生。
41、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汉朝萌芽,隋朝创始,唐朝确立,宋朝完备,到明清两朝达到兴盛。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整整存在了1300年。
42、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为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这一制度替代了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43、在这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中,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44、科举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五分之三的时间,占据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文明的传播和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深远,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影响。它从宋元以后传播到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法国、美国、英国等的政治制度也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45、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在明代以八股文为主,逐渐变得僵化,到晚清时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吴敬梓写下了《儒林外史》来讽刺科场的不合理之处。到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1905年清正式颁布停止科举的法令,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结束。
46、严格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分为文举和武举两种。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的科目,其历史虽然只有1200年,但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和时间有所不同。在中国的科举史上,文武两科一直并存,但文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