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教育汇

15757356768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一、唐寅——唐伯虎的一生

唐寅,字伯虎,明朝中后期的著名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关于他的真实生活经历,究竟如何呢?

唐伯虎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出生于苏州一个逐渐衰败的官宦世家,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然而到了他父亲的那一代,家境已经逐渐没落。尽管如此,父亲仍期望他能够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天赋异禀的唐伯虎不负众望,在诗文书画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很快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

命运似乎总与他作对。在他24岁那年,家庭接连遭受变故,亲人相继离世,他一度陷入绝望。但在好友祝枝山的鼓励下,他重新振作精神,继续追求学业。几年后,他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唐解元”。科场舞弊案的发生让他的前程毁于一旦。他被判永远不得录用为官,只获得了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吏职位。这对于一心追求仕途的唐伯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遭受打击的唐伯虎选择了回归艺术,以卖字画为生。他的生活虽然贫困潦倒,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日益卓越。他的诗画双绝,特别是他的画作成为了稀世珍品。他的《庐山观瀑图》等作品以天价成交,证明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卓越造诣。

唐伯虎的生平不仅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桃花庵歌》等作品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作。他的生活经历也让人感叹不已。最终,他在54岁时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二、古代科举考试的时间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人的统治,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元代仍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明王朝建立后,科举制再次焕发出活力,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古代的科举考试时间在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但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最为完善和严密。

唐伯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坎坷经历。他的诗歌、画作等作品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作。而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明代以前,学校只是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入学校成为了科举的必经之路。明代进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数。明成祖以后,虽然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减少,但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明代的学校分为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郡学或儒学。要成为生员,必须经历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经过选拔成为贡生,就可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唐寅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中拔得头筹,他在《领解元后谢主司》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同时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此后的几年,他的生活经历了多次变故。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与江阴徐经一同入京参加会试,却因牵连徐经科场案而下狱,最终罢黜为吏。这一事件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接下来的几年,他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和困境。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被罢黜为浙藩小吏,但他深感耻辱,坚决拒绝就职。这次挫折使他家庭关系破裂,他选择了休妻。此后,他开始了长时间的游历,试图寻找生活的出路。

在游历的过程中,唐寅的生活并未好转。他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深感失意,远游闽、浙、赣、湘等地寻找生活的希望。随后的几年里,他身体多病,经历了长时间的医疗和康复过程。

家庭关系方面,唐寅与弟弟唐申分家,这一事件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谋生,他靠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中。他曾试图重建自己的家园,并写下了许多诗篇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

在艺术创作上,唐寅的成就斐然。他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融合。他的山水画作品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浑,笔墨淋漓。他的人物画和花鸟写意画也有很高的成就。

唐寅的书法源自赵孟頫,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他的书法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

唐寅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他的诗作、画作和书法作品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成就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59、第二时期是30岁至36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岁时的《落花诗册》。

60、第三时期是37岁至45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桃花庵,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0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

61、第四时期是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进一步看透世事,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62、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丽,有六朝骈文气息。泄题案之后,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63、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600余首。诗集中有为歌妓而作者,如《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陈继儒《太平清话》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是书已失传,无以为证。

64、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65、《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6、《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67、《双松飞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8、《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9、《函关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0、《洞庭黄茅渚图》,上海博物馆藏

71、《梦仙草堂图》,大都会博物馆藏

72、《西州话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3、《班姬团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4、《王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5、《李端端乞诗图》,南京博物院藏

76、《仿唐人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7、《陶榖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8、祝允明: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家族传记:唐氏渊源

97、先祖唐广德,商人之子,家境尚称宽裕。其人生平事迹,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铭》中有所记载,称其父广德,以商业起家,却有着士人的品行。其母为丘氏。

98、唐氏之弟,名为唐申,字子重,与唐寅年龄相差六岁。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中亦提及,唐寅之弟子重在唐寅葬礼上请求为其墓志铭题字。

99、唐氏之妹,出嫁后不久便离世。据唐伯虎的《祭妹文》所述,她比唐申年长。

100、唐寅之岳母名为吴素宁。唐伯虎的友人徐廷瑞之妻,姓吴氏,名素宁,于正统年间出生并嫁与他人。

101、元配徐氏,徐廷瑞的次女,在唐寅十九岁时嫁入唐家,并为唐寅育有一子。然而在唐寅之父去世后的一两年内,徐氏与其所生之子相继离世。

102、其后继娶的妻子因故被唐寅出妻,详细情况无法考证。

103、另一位唐氏女子,为沈氏所生,被许配给好友王宠之子王阳。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记载,唐寅有一女,已许配给王氏国士之子。

104、王阳(亦有人称之为王子阳),字玄静,号龙冈,为明代书法家王宠之子,系国子监监生。

105、唐寅之嗣子为唐兆民,是唐寅之弟唐申的第三子。在唐伯虎去世时,他仅三岁,后被过继给唐寅。

106、唐寅的侄子中,唐长民于正德年间离世,年仅十二岁。另一侄子为唐阜民,是唐申的次子。

107、唐寅的后代繁衍不息,唐兆民生有唐昌祚,唐昌祚又生下唐应祥,如此代代相传。其中唐宜瑞生有唐允锡、唐允钦、唐允铨三人,而唐允锡又生下了唐道济。

108、现今唐寅的故居仅存遗址,但位于苏州市西郊横塘的唐寅墓保存完好,并在1955年进行了整修。

109、动乱时期,墓地遭受破坏,但后来得以修复。唐寅墓内包括闲来草堂、六如堂、梦墨堂及墓区等建筑。整个墓地布局精巧,透出几分风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的字样。闲来草堂后改建为茶室,以纪念唐寅对茶的深厚情感及留下的茶诗佳作。梦墨堂则陈列了唐寅的生平事迹。六如堂则取自其晚年法号六如。

110、据相关规划,唐寅故居将恢复学圃堂、寤歌斋及蛱蝶斋等建筑。这些建筑将采用明代的文人居所风格样式进行复原。学圃堂是故居中最大的建筑,其门窗隔断采用满天星或枝条式设计,堂前设有明式建筑风格的露台。

111、唐寅墓位于苏州市郊横塘乡王家村内,距离苏州盘门约两公里处。该墓在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2、唐寅去世后初葬于古城区的桃花坞北面,但后来在20多年后迁葬至苏州西郊横塘王家村(现今的解放西路唐寅园址)。在文革期间其墓地遭受破坏后几近荒废。然而在1985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墓冢修复工作并逐渐恢复了其原有风貌并开放给公众参观游览使得整个纪念馆错落有致充满恬静而又不失风雅之气息也传承了对于先人的缅怀之情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敬仰与追求对于后人的启示意义深远也凸显了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好地铭记过去珍视现在展望未来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让它们得以传承下去并永远流传下去成为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教育汇
  • 已关注:1338282
  • 咨询电话:
相关资料
  • 作者最新文章
  • 在线报名
申请试听课程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