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工程的规模、性质以及业主的需求,监理单位需委派具备资质的人员担任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是整个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负责人,对内对监理单位负责,对外对业主负责。监理机构的人员构成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环节,需在监理大纲和委托监理合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组建,并随着工程进展及时调整。
建设工程监理规划是指导工程监理活动的纲领性文件。监理实施细则则需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并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并报建设单位核备。细则应分专业编制,以规范监理工作。
工程完工后,监理单位需组织竣工预验收,发现问题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提出整改要求。监理单位还需参加业主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并提交监理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设计变更、工程变更资料、监理指令性文件、各种签证资料等。
在实施监理工作时,监理单位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公正、独立、自主。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监理单位全面履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承担合同中确定的义务和责任。为建立和健全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需明确权、责、利关系,健全项目监理机构,形成以总监理工程师为首的高效能的决策指挥体系。
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与借鉴
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始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此制度旨在提高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计划和工程合同的实施,逐步建立起建设领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
为更好地实施建设监理制度,我国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借鉴和学习。如赴新加坡、法国等考察学习他们的建设监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国内也进行了多次建设监理研讨,初步理清了建设监理工作的思路。
三、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实践与成就
原交通部作为建设工程监理制的试点单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了很多基础交通设施,并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交通建设的工程监理制度已逐步成熟完善,成为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国际视野下的建设监理制度
为开拓国际建设市场,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实行建设监理制度,使我国的建设体制与国际建设市场衔接。通过多次国际间的交流与学习,我国建设监理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989年,我国建设领域迎来了《建设监理试行规定》的颁布,这一法规性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建设监理工作的全面启动。为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动监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原建设部于1989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建设监理工作会议,总结了多个城市的监理试点经验。试点结果显示,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在工期、质量和造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试点证明,这一改革有助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完善,提升了工程整体水平和投资效益。为了进一步稳固这一制度,1993年召开了第五次建设监理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建设监理制度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此次会议提出,从1993年起,要用三年时间完成稳步发展的各项任务,随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到20世纪末,我国建设监理事业将努力实现产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会议期间,国内各地区和各部门迅速响应,积极部署工作。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原水电部和原煤炭部等地区和部门已经决定全面推行监理制度。深圳市更是明确规定,总投资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工程项目必须实行监理制度。
随着注册的监理单位数量不断增多,从业者队伍也在壮大。在监理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具备甲级资质的监理单位。根据原建设部发布的部长令,对监理单位进行了资质认定。此后,兼职承担监理业务的单位逐渐减少,专职承担监理业务的单位不断增多。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原建设部对1989年试行的《建设监理试行规定》进行了多次修订。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建设监理行业的基本成形和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
到1994年底,已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所属部门在推行监理制度。大中型水电工程、大部分国道和高等级公路工程都实行了工程监理,建筑市场初步形成了由业主、监理和承建三方组成的三元主体结构。建设工程监理制自试点开始,逐步推行,并在法律层面得到了确认。
随着《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印发实施以及《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规定,正式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范围内,监理单位数量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也显著增长。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开展监理工作,使得监理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了规范监理工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建设工程监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这些法律法规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详尽的规范,确保了工程质量。
上述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市场,明确了监理人员的职责权利。监理人员与业主之间通过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建立起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双方需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具备从业资格的监理人员接受业主委托,对项目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公正的监理。业主有权要求更换不称职的监理人员或解除监理合同,但不得干预监理人员的正常工作。监理人员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其行为必须以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
实施建设监理制度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结果。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我国建设工程的管理体制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转变。在这种模式下,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被引入到项目法人与承包商之间,形成了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为目标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机制。这种机制为提升建设工程质量、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省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包括贯彻执行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审批监理单位资质、组织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等。工程监理机构拥有专业的监理工程师,他们运用所掌握的工程监理思想和手段从事工程监理活动。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要求,建设工程监理必须符合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独立性是监理的重要特征,意味着监理单位不能依附于监理工作的对象,否则无法自主履行其义务。监理是一种有偿的工程咨询服务,受项目法人委托进行,其职责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确保工程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
对于南京市,监理配置有特定的要求,包括常驻工地的人员数量、专业配置等。南京是一个山水城林交织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也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交通便利,拥有南京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南京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汉族占主导地位,同时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居住。
南京作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曾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国都,如东吴、东晋等。目前,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这样的背景使得南京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
我国的建设监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为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区划解读】南京,位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的中心位置,为江苏省的驻地。这座城市的驻地位于玄武区北京东路,此处在明朝时期曾是武庙的所在,它倚靠着明城墙和玄武湖,西接鸡鸣寺和北极阁(江苏省气象台的位置),东面是九华山和太平门,南面则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东南。
截至最新的统计数据,南京市辖有11个市辖区、2个县,共计75个街道和39个镇。其地域面积达到6582.31平方千米,人口数量则为617.17万人。南京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其境内的紫金山、幕府山、栖霞山等构成了宁镇山脉的西段。
南京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夏季气温可能高达40度,而冬季气温则可能降至零下。南京的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天数达到117天,平均年降水量为1106.5毫米。这里的雨水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以及夏季和秋季的台风季节。
南京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有帝王之气。其城市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丘陵数十座,如紫金山、幕府山等,形成了“龙蟠虎踞”的地势格局。南京不仅是历史名城,也是现代化的都市,其交通网络发达,是华东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交通枢纽。
南京的经济发达,工业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为主导。南京的旅游业也十分繁荣,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夫子庙、秦淮河、中山陵等景点。南京图书馆作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中国三大图书馆之一,收藏了丰富的图书资源。
南京的博物馆、文化与历史概览
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以及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景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都,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一、博物馆概览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等是南京的主要博物馆。其中南京博物院,原名中央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文物藏品,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据统计,截至年末文物藏品达数万件。还有诸多与艺术和戏剧相关的机构如江苏美术馆和南京歌舞团等。这些机构共同见证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迹名胜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标志着明朝皇家陵墓的起源。夫子庙曾是六朝至明清时期的繁华之地,现已改造为中国最大的仿古街市。新街口是南京市中心的商业繁华区域。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为南京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还有台城等历史悠久的城墙和众多古寺如鸡鸣寺等。
三、高校与学术发展
南京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江东私学已经比较发达。明清时期,南京的官办高等教育为世界最繁盛的最高学府之一。金陵女子等高校在这里诞生。至现代,南京已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包括南京、东南等。如今南京共有数十所普通高校,拥有众多院士和在校学生。这些高校为南京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文化传承与遗址发现
南京不仅是文化繁荣的中心,也是远古人类足迹的汇聚地。汤山发现的头骨化石证明人类在南京的居住历史长达数万年之久。而近年来发现的古村落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痕迹。南京古为吴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楚威王所筑的金陵邑等传说故事和遗迹。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共同见证了南京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艺术和传统习俗,如白局和食乌饭等。这些文化元素展现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风情。与此金陵菜、南京小吃等美食也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无论是博物馆、古迹名胜还是高校学术发展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结尾部分对文化特色的描述更加生动具体了#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曾在此地建城,定名“越城”。随后,楚威王灭越,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金陵邑。在吴大帝孙权时期,他于石头山筑建石头城并定都于此。从此,南京开始了它的都城史。历经西晋、东晋和南朝,它一直是正统文化的中心。历史上还经历了隋朝、南唐等多个时期的更迭和城市重建。公元后的宋明清三代均在此地建都,尤其是明朝时期,朱元璋在此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城墙,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南京城墙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垣建造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等诸方面在国内外城墙中独树一帜。如今,南京明城墙已成为南京的重要象征和历史遗产之一。南京现有多个以古城墙为背景的公园和广场,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南京的城墙建设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程,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从最初的越城到后来的明城墙,每一座城墙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如今南京的城门虽然已经有所变化,但历史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南京的城墙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和遗产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京市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修复古城墙,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免费为您回电